第十二章 宰相下狱,哪里还能活着出去(第3/6页)

他俯伏在地,默无一言。不管他过去和武则天有过多少默契于心的政治交易,也不管裴炎此时的内心还深藏着多少个人政治目的和利益诉求。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涉及君臣纲常、社稷安危的原则性问题上,裴炎的态度很明确。

与其充当武则天颠覆李唐的帮凶,变成一个人神共愤的乱臣贼子,或者在这个老妇人的石榴裙下摇尾乞怜,蝇营狗苟地活过下半辈子,还不如引颈就戮,痛快一死。

在裴炎看来,这么做最起码能保住一个李唐忠臣的名节,还有脸面到地下去见高宗。

直到武则天给裴炎定罪的时候,她都没有指出裴炎与叛乱集团有何交往,而是给他加上一项内容空洞的谋反罪名。连武则天自己都无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如果自己将来能够篡夺李唐江山,那么其中有裴炎的一份功劳。

2

二月废立以后,程务挺在洛阳待了一段时期。这一年七月,李敬业等人的活动还处于隐秘阶段,武则天以为时局已经渐渐稳定下来,就叫程务挺返回灵武。

这次回灵武,武则天还专门给程务挺升了半级,以前他是以右武卫将军资格作单于道安抚大使的,而现在他以左武卫大将军的身份做了单于道安抚大使。

这时的程务挺正在前线与突厥交战,他手里握有重兵。

自从裴行俭含愤退出军政界后,程务挺就成为大唐帝国升迁最快的军事将领。程务挺能够走到今天,与他立下的卓越战功密不可分,抗击突厥,扫平叛乱,都能见到他无处不在的身影。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程务挺曾经率领羽林军勒兵入宫,为武则天废黜中宗立下头功。从这方面看,程务挺应该算是武则天的人。可是当武则天要对裴炎动手时,程务挺却陷入矛盾之中:武则天是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而裴炎则有恩于自己。

当初他是在裴炎排挤掉裴行俭后才获得晋升机会,因此他对裴炎一直心存感激。

程务挺在军中很有威信,尤其在边疆名声很大,让突厥人闻风丧胆,一遇程务挺军便不战而逃。或许是自恃功高,太后武则天多少会卖给他一些面子。

可这时候他的感觉出了问题,就算你是军功赫赫的武将,那又如何?地球离开谁都会转,裴行俭不是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吗?那么在他死后,换了你程务挺,不是一样让唐军成为突厥人的梦魇吗?

历史的经验告诉武则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不可以替代的,更没有什么人是值得一辈子去信任的。武则天不信任程务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个女人在朝堂之上行走太过危险,她早已开始修炼防狼术了。每一个置身于这个圈子的人都像是一头权力虎狼,随时会置他人于死地。

程务挺的手下偏将裴绍业正是武则天安插的一个线人,裴绍业的任务就是——死盯程务挺,盯死程务挺。  

武则天需要利用群臣之间的相互倾轧,以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空间。武则天拿起程务挺为裴炎求情的密函抖了抖,分量不重,但是足以要人命。她看都不看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程务挺要反!

她的推理很简单:程务挺既是裴炎的好友,又是扬州叛乱集团的核心人物唐之奇和杜求仁的好朋友。如果程务挺的军队哗变,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武则天没有做更多的铺垫,她命左鹰扬将军裴绍业火速赶往军中。现在对武则天而言,只要涉及叛乱事件,真相是否属实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她必须向天下臣民发出血的警示。

程务挺做梦也不会想到,朝廷的使者竟然会来得如此之快,并且来的是自己的偏将,他以为武则天派裴绍业来协助自己工作,毫无防备。裴绍业一到军中,就召集开会,传达从东都洛阳带来的最高指示。会议由程务挺亲自主持,他简单说了两句,就把话语权交给了裴绍业。

裴绍业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尽量用平和的语气读出这份密令:程务挺勾结乱党,有异图,立斩!

在诸将还没反应过来时,刀已经砍断程务挺的脖子,然后抄没家产。

由于裴绍业本是程务挺麾下将领,这次事件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军权便顺利实现交接。

程务挺死了,最高兴的莫过于突厥人。程务挺是他们在战场上的克星,如今将星陨落,他们终于可以彻底放松,喝酒喝到醉,睡觉睡到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