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8/10页)

巴夏礼提出一个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附加条件,要求皇帝亲自出面递国书,盖玺时英国使者必须在场。咸丰对此非常敏感,亲自见这些洋人难免涉及礼仪问题,而这些洋人是不可能三跪九叩的,到时自己岂不颜面扫尽。

谈判就因为这个原因破裂,不过还好有僧格林沁,他率领两万精锐在张家湾围歼联军四千人的先头部队,结果大败,后来又在通州吃了败仗。总之,怎么打都是输。

僧格林沁知道这次麻烦大了,建议咸丰先到热河避难。咸丰是个聪明人,僧格林沁一说,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但是皇帝逃跑始终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咸丰却婉转地说自己要御驾亲征。逃跑说成是亲征,可见中国语言之魔力,南极到北极之间只要一个词语就能搞定。

很多大臣猜到咸丰的心思,他们坚持认为不能逃跑,必须留在北京,大臣们还举了澶渊之盟和土木之变的例子,用史实强调亲征的好处和逃跑的危险。皇帝一逃跑,谁还有斗志,大臣们说的也有道理。

在面子和性命之间,还是面子重要。

圆明园劫难

北京全城的百姓都在看皇帝的态度,大家已经作了逃跑的准备,正看紫禁城那边是什么反应。很快,紫禁城里传出消息说皇帝准备逃难,皇帝都逃了,老百姓干吗不逃呢?

大臣们一看这形势,纷纷上奏,请求咸丰留下来,甚至要求他从圆明园移驾到皇宫,以此安定人心,鼓舞士气。咸丰根本听不进去,不过这时朝野上下都阻止他。

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咸丰的七弟奕听说他要出逃,跑到咸丰面前痛哭流涕,请他不要逃跑,还求他让自己带兵跟敌人决一死战。五弟奕握着奕的手说:“七弟说的没错,皇上,请三思啊!”这时,军机大臣们在一旁跪地齐呼:“请皇上留下来。”

咸丰实在没办法,只好下令暂不亲征,留守北京。僧格林沁这时也给咸丰发来一封奏折:“如果奴才们真的完全抵挡不住了,皇上再‘亲征’吧,奴才相信那时肯定还是来得及的。”

僧格林沁也算是老将了,抵抗不可谓不用心,怎奈敌人武器太先进了。

9月22日,咸丰觉得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这天上午十点,咸丰一行人从圆明园后门出发,从后门逃走自然有些狼狈。咸丰走的时候一点也不从容,据说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有带。在圆明园里,咸丰只喝了几碗小米粥,便与大家挥泪告别。

9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通州;9月26日,大军开刀朝阳门外。咸丰在出发前,号召各路人马进京勤王,但这些人到达北京,至少要一个月。

恭亲王奕䜣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留守北京,他希望英法联军能谈判,化干戈为玉帛。奕䜣手中有一个筹码,这个筹码便是英国领事巴夏礼。在开战之前,清军抓住了巴夏礼,把他关进了监狱。这时候,东西方文化又产生了误解,奕䜣把巴夏礼看成是人质,逼迫英法联军退兵。

英法联军让他放了巴夏礼,才可以谈判。奕䜣错误地认为巴夏礼这个人非常重要,他不明白英国的制度,也不明白巴夏礼的职位,他只是根据中国的思维方式认定这个人肯定是个位高权重的人,否则英人不会对他这么在乎。他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英国人在乎这个人性命不代表这个人就非常重要,事实上,巴夏礼虽然是个人才,但对于英国实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英国人逼得越紧,奕䜣就越觉得这个人重要。法国人心想,那是你们的事,跟我们没关系,总不能因为你们要人耽误我们发财吧!这么一想,法国人率先进入圆明园。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劫难开始了。

圆明园又被称为“万园之园”,是世界文明史的奇迹,集中国园林艺术之精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它的残章了,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当时还是个一般的园林,赐给了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后,把办公的地方挪到圆明园,花费巨资扩建装修。到乾隆时,圆明园才正式修缮完毕,占地三百五十公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在圆明园中,西洋风格的建筑有十三公顷,占全园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其余为中国式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