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9/10页)

圆明园不仅建筑精美,更收藏有大量的文化瑰宝,所以又被称为“万园之园”。自雍正开始,清朝五代皇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圆明园渡过,这里风景之美可想而知。

据说在一年前咸丰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一个白胡子老者告诉咸丰,圆明园不久会遭遇大劫。老者是圆明园的土地神,他告诉咸丰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这块地方,所以请求辞去职务。梦里,咸丰以为老者是嫌官职低,便承诺给他封高官。哪知老者飘然而去,再也找不到。

这个传闻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后来人们确实发现土地神被赏了二品顶戴。

10月6日,法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第一轮抢劫。这时,英军还在和清军交战。10月8日,在英军的威胁下,清廷官员释放巴夏礼。10月10日,英法联军让清军交出安定门,奕䜣只能照办。此时,英法联军完全控制了北京城。

一位法国伯爵见证了这一切,这位伯爵是个贵族,所以难免有些高贵气质,他似乎看不惯法军对圆明园的强盗行为,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面:

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不抱任何偏见、却也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贪婪地欣赏着这一幕奇怪且令人难忘的情景: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式各样的人,这一大帮地球上各式人种的代表,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咒骂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初看起来真像是一个被人踏翻了的蚂蚁窝,那些受惊了的勤快的黑色小动物带着谷粒、蛹虫、卵或口衔麦秆向四面八方逃去。一些士兵头戴着皇后的红漆箱;一些士兵半身缠满织锦、丝绸;还有一些士兵把红宝石、蓝宝石和一块块水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衬衣里、帽子里,甚至胸口还挂着珍珠项链。再有一群人,他们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座钟和挂钟,匆忙地离去。工兵们带来他们的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然后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这一副情景只有吞食大麻的人才能胡思乱想出来。

…………

哦,我的天哪!

这位法国伯爵的文字可能有一点点装逼,通篇都在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与高贵,跟这些强盗不是同一类人。但他毕竟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所以我们还得感谢他。

英军显得更有秩序,他们是分批去抢劫的,军官先抢,然后再轮到士兵。据说这些老外还挺合作的,在分赃的时候他们表现得很文明,也就是说没抢到或者抢少了的人不必担心,大家根据宝物的价值公平分配,最珍贵的礼物留给英国女王和法国皇帝。

据说英法联军撤退时,载运赃物的车队有几里长。

这些强盗本来就是为了利益而来,他们进入圆明园抢劫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不抢倒让人费解。问题是,抢完之后他们干吗要一把火烧掉呢?

这跟项羽、黄巢、张献忠等人是一个德行,不能拿走的就烧掉。西方世界自诩文明国度,他们怎么也会做出这种事情呢?

法军统帅蒙托邦将军说过这样的话:“在我们欧洲,没有任何东西能与这样的豪华相比拟……这些稀世珍宝让我眼花缭乱。”

法国海军上尉巴吕说:“看到这座宫殿的时候,不论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哪个年龄,还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大家所产生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压根儿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与之相比,绝对地震撼人心!确切地说,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这个圆明园。”

是不是因为这座园林太美了,战争又恰好激发了人灵魂的毁灭欲望,所以他们才烧毁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据说烧毁这场园林的原因是一起外交事故,原来僧格林沁抓住巴夏礼等人时,一共有39个英国人,但是后来清廷释放的时候只有19个人,也就是说少了20个。这20个可能是病死的,也可能是抑郁死的,还有可能是吓死的,英国人却认为他们全都是被虐待致死的。

为了报复清廷的“残暴”,英军决定以焚烧园林的方式报复,他们最开始打算烧毁紫禁城所有的皇宫。后来觉得这么做可能有点过分,搞不好会惹怒整个中国人民,又或是导致软弱的清政府下台,清政府下台后,一旦换上了强势的政府,他们的利益就会受损。英国人还要求法国人一起焚烧圆明园,法国人没那么多愤怒,至少清廷没有处死他们的俘虏,所以拒绝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