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6/10页)
跟美国和俄国还好打交道,签了天津条约后,他们也消停了不少。倒是英法的态度非常强硬,英方提出了五十六条条款,并告诉桂良一字都不能修改。咸丰听说英国这么强硬,也逼急了,准备决裂开战。
桂良是个明白人,他知道真开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大清很可能完蛋,就私自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桂良把这一切都告诉了咸丰,并对他说,现在没办法了,只能用委曲求全的方式顾全大局。咸丰无奈,只好在条约下签了“依议”二字。
公使驻京问题
条约签订之后,咸丰的内心深受伤害,一个受伤害的皇帝是需要拿人来发泄的,发泄对象自然是那些“办事不力”的大臣。
咸丰在宫中不停地发脾气,首先他把气撒到耆英的头上,痛骂耆英一顿后,让各部门给耆英议罪。恭亲王奕䜣主张将耆英定位绞监候,肃顺则主张立即正法。考虑几天后,咸丰决定让耆英自尽,耆英一死,咸丰心里好受了点。
除此之外,镇守天津的一些提督和都统也被判为绞监候,秋后处决。
英法联军虽然暂时稳住了,但咸丰担心他们随时都可能打过来,命令老派将领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主管京城一带的防务。僧格林沁统帅的八旗军是清军的精锐之师,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立下了大功劳。
英法联军要求得逞后,也离开了天津。僧格林沁到天津后重修炮台,在大沽炮台增设一百多门大炮,并布置了一万多名守军。咸丰给僧格林沁一道密旨,说如果洋人不老实,可以偷偷袭击他们,然后说是乡勇干的。接到这道密旨,僧格林沁哭笑不得,觉得实在不好执行。
在《天津条约》中有一条是咸丰无法忍受的,这就是公使驻京问题。公使驻京是当时西方国家的一个惯例,但咸丰不懂这些,他觉得这是洋人骑在头上,待在京城给自己施加压力。其他的割地赔款都没这个重要,最可气的是条约中还规定,公使见到中国皇帝时,只需按照西方礼节三鞠躬就可以了。在清朝皇帝看来,不行三跪九叩大礼乃是对大清帝王的大不敬。
公使驻京其实不涉及实际利益,这虚的东西恰恰是咸丰最为看重,身为谈判代表的桂良就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要求英国政府让步,公使驻在其他地方,比如说上海、广州等等。
老外都很现实,心想驻在哪里不都一样,没必要为这个问题搞僵,再说了,北京对他们充满了敌意,公使驻京也不安全。
大沽口胜利
僧格林沁巩固海防是好事,不过巩固过头了,大沽口到处是炮台和障碍,根本无法成为通商港口。僧格林沁上奏咸丰,让洋人从大沽口以北三十里的北塘靠岸通商。
奏折还没到达咸丰那儿,英国舰队已经抵达大沽口,他们要求撤去障碍物。
直隶总督恒福让英军在北塘登陆,英军置若罔闻,强行闯入大沽口。
在咸丰眼里,什么条约全都是废纸一张,正如桂良曾对咸丰说的:“我们现在跟英法两国签约,皇上不必当真,不过是废纸几张,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退兵。将来如果翻脸,皇上只需要把奴才几个人治罪,这些条约就变成了废纸。”
1859年6月25日,英法舰队自己清楚大沽口水域的障碍,僧格林沁看到这一幕,让全军戒备,不要轻举妄动。虽然清军大炮黑洞洞地在前方,但英法联军丝毫不慌张,仿佛是在海里捞鱼一样。这也难怪,这些清军不堪一击已经是他们头脑里的共识。
当天下午两点,炮声响起了。到底是哪一方先开炮,现在还搞不清楚,不过事实明摆着,是英法联军擅自闯入中国军事禁区,所以理在我们这边。
英法联军已经习惯了清军的无能,万万没有料到这次清军好像有点不一样。僧格林沁不愧是一个老将,第一炮就射中了对方的旗舰,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当场受伤。
双方开始了激烈的炮战,联军看占不到优势,便登陆进攻,结果被清军挫败。后来美国也加入战斗,还是没效果。从下午一直打到日落,联军终于狼狈不堪地败走。这一战,清军击沉敌舰三艘,重创三艘,击毙敌军484人。
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第一次取得胜利。收到捷报,咸丰的心情复杂,一方面是出了口恶气,感觉舒畅很多,另一方面又担心战火扩大,局面难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