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康熙朝悬案(第7/9页)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初六,康熙下旨:“戴名世从宽免凌迟,立即处斩,方登峰兄弟等人从宽免死,发配黑龙江。案件牵连的家属本应处死的全部流放……”
戴名世在狱中非常后悔,因为写文章时不小心用了几个词语就招致杀身之祸,确实很冤。但在狱中有段时间,他又抱着希望,认为自己可以获救,他在诗中写道:“长系年余身尚在,尧仁千古仰宽容。”
当然,戴名世最后还是难逃一死,不过康熙还是给予了一些仁慈,他的儿子没有被追究,也没有被发配,而是回到原籍。戴名世被斩首后,允许其友人收拾他的尸骨,葬在南山。
在这个案子中还出现了一个误判,这是关于方氏家族的。
赵申乔参劾戴名世根本没想到会连累到方孝标。康熙认为方孝标参与了吴三桂谋反,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的。方孝标确实曾在云南游历,当时正逢吴三桂造反,不过方孝标并没有成为吴三桂幕僚,如果说有的话,也只是短暂的接触。方孝标很可能建议吴三桂立崇祯后裔,吴三桂拒绝后,方孝标就离开了。
康熙说方孝标当过吴三桂的大吏,显然是弄错了。康熙说的人是方光琛的儿子方学诗,吴三桂失败后,方光琛家人大多被杀,只有方学诗逃出在外。方学诗跟方学士是重音,大臣都叫方孝标为方学士,康熙听着就以为是方学诗。
在这个案子中,方家唯一得到赦免的是方苞,作为桐城派的领袖,他的才华是不必说的。李光地屡次在康熙面前为方苞说话,当时康熙正缺一个古文高手,在朝廷中,方苞的水平数一数二。为了朝廷的利益,康熙不仅释放了此人,还提拔重用他。这是才华带来的特权。
南山案中康熙重拳出击,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民间学人不要妄自修史,朝廷掌握着话语权和对历史事件的最终解释权。
这个案子并没有到此结束,最让人意外的是雍正刚继位不久就为这个案子平反,赦免了涉案人员。前后只有十年的时间,案子就得到了平反,这是让人欣慰的。雍正曾经对方苞说:“你们是被人陷害,朕了解到情况,当然要宽恕你们。”乾隆年间,为了改修《明史》,乾隆公开下旨说,可以用南明皇帝的年号。乾隆的这个态度是正确的,因为你要记述明朝的历史,要做到客观完整,用明朝的年号是很正常的,并无任何大逆不道的地方。
朱三太子案
说到朱三太子,让我们还是回到明朝亡国崇祯自杀的那天。
闻知李自成大军进城,崇祯知道国破家亡的时刻到了,为了防止家人受辱,他让妃嫔和女儿们自杀,其中有一个女儿怕死,崇祯亲自用刀去砍她,砍断了她手臂,但她还是跑了。但是崇祯对三个儿子却不是这样的。崇祯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二子、六子、七子都早殇。
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照。城破之时,崇祯叫来三个儿子,对他们说:“贼军已经攻进来了,你们现在是皇子,以后就是平民百姓了,各自逃命吧!如果你们活下去,不要忘了社稷父母大仇。”
说完,崇祯就赶他们出宫。这三个皇子出逃后,除了太子被李自成捉住后,其他人都不知所踪,就连太子后来也神秘失踪。这三个皇子就像阴魂一直缠绕在清朝统治者的心头。
在多尔衮执政时期,曾经出现过南北太子案。没想到在康熙朝的时候,居然出现了个朱三太子。
这个朱三太子可能是指定王朱慈炯,但是时隔这么久,没有人能证实朱三太子的身份。朝廷曾经多次捉住了“朱三太子”,但也无法辨出真假。
吴三桂起兵造反后,在京城突然出现了朱三太子,这事实上只是一个旗号,这些人聚集在周公直的家中商讨起义事宜。头领是一个叫杨起隆的人,这个人的底细我们不清楚,可能是类似于陈胜吴广那样的人。杨起隆这个人还是比较有胆略的,他利用白莲教为掩护,积极发展起义队伍。
他自称是朱三太子,甚至连年号都提出来了——广德,起义者头裹白巾,腰缠红带,他们约好时间,决定在京城内放火起事。
不过,杨起隆起义的秘密当晚就被人泄露出去。由于官府当夜抓人,情急之下,杨起隆决定立刻起义。起义者拿出刀剑和藤甲,举着火把,开始上街。清军看到了,立即向兵部尚书明珠报告。都统图海率军包围了周府。杨起隆带领义军杀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后杨起隆身边只剩下六骑,他的妻子马氏被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