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康熙朝悬案(第4/9页)

包衣一般没有官职,但这不是绝对的,如果他们的后代中表现出过人的能力,升官的机会比那些读书人还多。包衣一旦做官,他们就有了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朝廷的官员,另一个身份是皇帝的间谍和密探。

曹玺的老婆曾经是康熙的乳母,康熙是个很注重孝道的人,对曹玺一家十分照顾。曹玺去世时,康熙亲自登门慰问,康熙几次南巡都在曹家落脚,俨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李家比曹家地位更高,李煦的母亲曾经是康熙的保姆,李煦的表妹入宫做了康熙的嫔。

在康熙朝,曹李两家享尽荣华富贵,这固然跟他们与皇帝的关系密切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担负起了一项重要的职能,为皇帝搜集情报。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正月十九日,李煦急匆匆地给康熙发了一道奏折,奏折中说他的家仆王可成不幸在路上将奏折遗失,希望皇帝恕罪。康熙朱批:“你所奏的是密折,跟地方官不是同一类型。朕赦免你和你的家人。这种事别让外人知道。”

由此披露出了康熙朝重要的制度——密折制度,康熙没有建立起像明朝锦衣卫、东厂那样的特务组织,但皇帝又不能缺乏一个情报组织,密折制度应需而生。

康熙对密折制度做出了一些规定,为防止这种制度蜕变成特务组织,他规定密折内容仅限于雨雪粮价、吏治、盗贼、社会流言。

密折中最重要的还是地方上的状况,由于这些案件往往跟地方官的利益有瓜葛,地方官往往不会如实奏报。这种情况下,康熙就需要自己的亲信给自己传来第一手的信息。

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江南科场案,曹寅先后给康熙发了六道密折,而李煦送上去的奏折更多,有十四份。没有这些奏折,康熙很难了解地方上的真实情况。密折制度对康熙朝的治国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密折制度虽然保密,但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这样一来,六品织造的权力比封疆大吏还大。地方大员自然会向织造们靠拢,这样一来,特权看上去风光,却隐藏着致命的危险。织造们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在写密折的时候也是非常小心的。比如,有一次李煦给康熙写了一份请安的折子,顺带报告了江南提督张云翼病故的消息。康熙大怒,朱批道:“请安的折子不该与这种事混在一起写,甚为不敬。你以为你认识几个臭字,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君心难测,曹李两家都有这种感觉,而且他们也很清楚,自己做的是一件得罪人的事。皇帝有时候会怪罪自己,地方官员呢肯定会对自己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难免也会中伤自己。由于密折制度涉及官场利害,很难独善其身,所以在雍正朝的时候,曹李两家都被抄了。

江南有三个织造,名义上的工作是负责皇家的纺织工厂,并将这些丝绸运往北京。织造们品级很低,俸禄也很一般,但是个个腰缠万贯富甲一方。可见这是一个肥差事,织造们相当于皇帝钦定的包工头。

就拿曹寅来说,他有三个工厂,六百六十四张织布机,两千五百名专业工人,至于学徒和仆役就更多。曹寅的俸禄是年薪一百零五两白银,年终红利一百零八两。如果要贪污朝廷的拨款也很难,朝廷拨给的经费也不高。光靠朝廷的拨款是不可能维持这么大的开支的,所以这些织造们个个都发挥资本家的天赋,他们有办法让钱生钱。

曹寅生财之道是向康熙借钱,然后收购铜矿,赚了不少钱。八年后,曹寅还想继续,康熙叫停了他。后来,他又投资盐业,赚的钱更多。曹寅后来担任巡盐御史,利用职务谋求了巨大的私利,并由此导致了亏空,虽然因此被起诉,但是在康熙朝曹李两家始终高枕无忧。

在发家致富这块,最美的差事莫过于接待南巡的皇帝。不仅皇帝赏赐,地方官员也纷纷贿赂。

曹李两家经营几十年,积累了万贯家私,但是破产只在一夜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在畅春园驾崩,这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是对另一些则是灾难的征兆。在雍正元年的时候,李家首先被控贪污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