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顺治亲政(第5/7页)

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十三岁的顺治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名义上是顺治掌权,但是背后仍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孝庄。二月初十,顺治率领文武大臣给孝庄上尊号——昭圣慈寿皇太后。

皇太后随即也有所表示,亲自给顺治下了一篇《诰谕》,这份《诰谕》可以看作是教导小皇帝如何当皇帝的,我们不妨摘录下来,确实挺有道理,是封建社会里做好皇帝的指导性文件,凝聚了孝庄历经政治波涛后的大智慧。

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

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

这番话说得非常漂亮,体现了孝庄的一片苦心。如果顺治帝能够将其谨记于心,即使赶不上儿子康熙,估计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可惜顺治非常叛逆,表面上谨遵母后教诲,背地却按着自己那套行事。

根据史书记载,福临亲政的第五天,他妈给他找来了一个皇后。这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孝庄亲哥哥吴克善的女儿,论理亲上加亲,在没有近亲不能结婚的意识的古代,绝对是美事一桩啊!就连福临也认为这女孩子不但容貌可以称得上是佳丽,而且心灵手巧称得上贤惠。但是当大臣们请求在二月内举行婚礼的时候,顺治帝却说这事得从长计议,暂且还不行,容我慢慢考虑。

顺治的表现让孝庄的老花镜都快掉下来了,儿子这是咋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孝庄不理解的是,孩子长大了不由娘,以前你说啥是啥,现在你指东,他偏要往西。因为顺治帝正在长大,他的独立人格正在形成。

顺治从一出生就是皇太极的儿子,老爸死后,母亲为他打理一切。母亲跟多尔衮斗智斗勇,他是看在眼里的,他的江山是母亲给他的,现在母亲又给他安排了一个老婆,什么都是母后做主,母后英明,母后伟大。那么,顺治的自我呢?他的尊严呢?他的独立人格呢?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多尔衮死后,顺治仍然还只是一个傀儡。不,他已经受够了做傀儡的日子。他要亲手构建自己的幸福,所以他不能接受母亲为自己安排的老婆。这可能就是青春期的叛逆,顺治发育得稍早一些,十三岁也不算太早熟,加上是古代,加上是在宫廷中,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的行为和心理。

这一沉寂就是八个月,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八个月后敲锣打鼓的,顺治拉长着脸娶了这个皇后。可以想象,母子之间发生过多少次争吵。婚礼的第二天就册封了吴克善的女儿为皇后,婚礼确实非常隆重,场面极其热闹。我们可以想象顺治的心情有多烦。

顺治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相处了两年的时间,就遇上了婚姻之痒,受不了啦,要闹离婚。

顺治十年(1653)八月下旬,顺治帝降旨命礼部讨论废后的事情。这道圣旨下来,群臣一片哗然,大学士冯铨、陈名夏、刘正宗等人联名上奏:“臣等不胜惶恐,窃以为皇后母仪天下,此事关系重大,希望皇上三思而行。”

顺治看了奏章,气不打一处来,下了一道圣旨批评这些大臣:我也知道皇后母仪天下,关系重大,所以才要废后啊!不能让无能之人当皇后啊!你们好好反思吧,怎么替朕办事的?

还没等大臣们反思,第二天顺治就把皇后降为静妃。不久,顺治帝又增补了一条废后的理由:这桩婚姻是多尔衮在世的时候定下的,没有经过选择,从册立皇后开始,朕就觉得很不满意。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里,废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顺治帝废后的理由实在不充足。皇后并没有什么重大失德的地方。

孝庄虽然知道自己这孩子脾气很怪,万万没有料到他会来这一招。孝庄是个聪明的女人,而且做事非常稳重,她知道孩子的举动非常奇怪,所以更加不能采取强硬手段,威胁孩子。事实上,当年顺治不愿结婚的时候,孝庄就让苏麻喇姑去做孩子的思想工作。那时候,顺治已经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了,他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自己现在太嫩,不是母后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