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顺治亲政(第4/7页)

不用怀疑,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许多人,甚至连皇帝都得罪了。当小皇帝长大成人,自然渴望摆脱这个严师的影响。张居正死了以后,反对者们开始给他罗列罪名,明神宗突然觉得自己被张居正骗了很多年,于是向死去的张居正举起了屠刀。张居正的罪名何其多,其中就有一条是谋反,当然,明神宗并不真的相信张居正谋反。只是剥夺了他的一切称号,将他的家产充公,子弟发配到边远地区,亲信大臣一一革职。

多尔衮和张居正的地位很像,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张居正是为了国家大局着想实行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反击他更多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多尔衮的情况不太相同,多尔衮掌权之后,打压异己,虽然为国家立了大功,但对于对手多尔衮下手也非常重。多尔衮死后,对手们更多的是为了报复而清算他。

政敌们对多尔衮更多的是恨,这些仇恨都集中在多尔衮的头上,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政策。多尔衮和张居正都对本朝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居正的被打倒是跟他的改革密切相关,而多尔衮的被打倒更多的是因为权力斗争。

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时说,多尔衮虽然独断擅权,但是没有谋逆的意思,如果谋逆的话,当时多尔衮手中掌握兵权,想自立为帝并不是什么难事。这里要说明,多尔衮没有谋逆,不代表他不想当皇帝。

多尔衮对于清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政治上,远远赶不上皇太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经济和民生方面,多尔衮做得远远不如皇太极,他大肆圈地,处决逃人非常残酷。入关后,多尔衮对于反抗的汉人实行了恐怖的屠杀政策,如果是皇太极,这种事情是不会出现的,或者至少出现得非常少。多尔衮自始至终没有统一中原,跟他的政策不无关系。多尔衮在文化上也毫无建树,他真正的功劳就是为清朝打下江山。

如果把皇太极比作一个一流的政治家,多尔衮最多只能算是二流。多尔衮应该算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

叛逆的顺治

福临从六岁当皇帝,到十三岁亲政,中间有七年的时间。这七年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一个熟悉权力斗争的少年,开始对自己身处其中的这个环境有所了解。他没有成熟,但是他开始觉醒。

福临继承了皇太极和孝庄的基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惜他没有机会接受皇太极那样的教育,很小的时候就被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来不及按照生命本来的轨迹成长。特殊的环境加上天生的敏感,导致福临这孩子性情特别暴躁,喜怒无常。

这也不能怪他,换作是别人,结果可能也差不多。如果你头脑迟钝一点还好,偏偏福临很聪明很敏感,所以就很痛苦。

他的内心强烈地缺乏安全感,这导致了他的感情,无论是好的感情还是不良的感情都特别强烈。他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也看不惯自己的母亲;他很讨厌多尔衮,却又惧怕他的权威。他很愤怒,他很生气,但是他没有办法。终于等到多尔衮死掉,一切似乎可以重新开始。

狠狠地报复了多尔衮一通之后,顺治发现自己并不幸福,他还是那样喜怒无常,还是那样动辄生气。他发现环境依然很复杂,自己依然掌控不了很多东西,连自己的幸福和自由都无法掌控,他很压抑,情绪特别敏感,经常和母亲闹别扭、发脾气。

他发现自己是那么反感那个别人称之为太后的母亲。

在顺治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用时髦的话来说,他没法和谐。本来母子之间应该很和睦才对啊,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不是提出过什么恋母情结吗?母亲和儿子本来不应该有那么多矛盾的,顺治帝为啥这么恨自己的母亲,估计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中间可能有个过程:恋母——恨父——恨母。

母子关系不好,君臣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夫妻关系也一样。最后没办法,只好一头扎进佛教中,可惜就连出家都失败了,在内外交困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二十四岁的顺治患上天花,一命呜呼。

顺治帝有“痴情天子”的称号,那是基于他对董鄂妃的迷恋,其实董鄂妃还是他从他弟弟那儿抢过来的。为此,他弟弟受不了,自杀了。要说顺治纯情,真不太可能,根据洋鬼子汤若望的描写,顺治是个非常好色的皇帝。当然,这并不影响他对董鄂妃的痴情,好色跟痴情有时候并不矛盾。像他老爹皇太极,老婆一大堆,还是对海兰珠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