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攀皋: 心理学科在中国(1949—1976)(第6/8页)
在1965年10月、l1月之间的两星期内,姚文元发表了两篇文章,左右开弓,一手打心理学,一手打《海瑞罢官》。他化名葛铭人(“革命人”的谐音)写的《这是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方向吗?》一文,以批判浙江心理学家陈立关于《色、形爱好差异》的实验报告为突破口,从方法论到任务,全面否定已有的心理学研究,给它们贴上了“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反科学”、“伪科学”等标签。
姚文元的文章出来之后,就不可收拾。心理所很快由“革命造反派”掌权,最后做出结论,心理学是伪科学,心理所要撤销。该所三位副所长曹日昌、丁瓒和尚山羽全都在病中被迫害致死。曹日昌受错误审查和批斗,疾病得不到及时诊治,于1969年3月因肝癌病逝。他的夫人吴秀明(荷兰人,原名色尔玛)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英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就被心理所造反派非法关押在该所,因不堪折磨,含冤自杀。他们的子女则被下放到河北、内蒙古农村,“文革”以后被母亲那边的亲戚接到荷兰去了。“文革”的灾难使他们家破人亡,他们带着无法医治的心灵创伤离开了中国。
心理所其他的研究人员则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实验生物中心、北京植物园等被撤销单位的人员一起,被下放到位于湖北潜江的中国科学院五七学校,和我们这些所谓旧院部的人员——所谓张劲夫“旧机关”的“旧人员”——成了“战友”。
心理所的所址——即原来的端王府——也被人家给占了。所有的仪器设备也都没了。略微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当时把所有的书刊打了包,委托院图书馆代为保存,所以那些书刊没有散失。
在撤销心理所的同时,全国所有大学的心理专业或心理教研室都停止了工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它们才开始重新恢复。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停顿了10年,而那10年正是国外心理学发展最快的时候。
我讲述这段中国官员干预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是希望人们能从中吸取一点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本文初发于《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4期,第111—121页。收入本书时略有增补、修订。
丁瓒(1910—1968),心理学家,江苏南通人。193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心理学系,随即去北平协和医院脑系科做研究生。随该系主任学精神病学,后留校任助教,并在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等单位创办心理卫生咨询门诊。抗日战争期间,南下投身于林可胜先生领导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1942年,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技师兼心理卫生室主任,同时还兼任多所高校的心理学副教授。1947年被选送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做访问学者及短期进修,并到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日内瓦和哥本哈根等地参观访问。此间,在美国芝加哥、法国巴黎等地筹组了中国科协分会,团结和组织了不少学科学的中国留学生,这对后来促使这些科学工作者归国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10月回到香港,不久后乘海轮绕开“蒋管区”经大连抵达东北刚解放的沈阳,并于次年2月进入北平。他在1927年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由于南通党组织遭破坏而失掉与党的联系,1945年在重庆重新入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代书记和办公厅副主任、计划局副局长等职。
恽子强(1899—1963),化学家,江苏武进人。著名青年领袖恽代英之弟,1924年6月毕业于东南大学文理科化学系,后在河南、辽宁、广东、湖北、上海等地从事教育工作和革命工作,1943年到延安,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华北工学院副院长等职。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后,任院党组书记,并先后担任办公厅副主任、编译局副局长等职。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汪敬熙(1893—1968),生理心理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归国,先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1948年接替李约瑟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1952年卸任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威斯康星大学任教直到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