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疑案(第5/8页)

我们想到的疑问,负责审讯的人当然也能想到。在刨根问底的审讯中,大悲和尚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潞王施恩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作正位。”

好家伙,翻案来了!

不仅如此,大悲和尚还供出了所谓的“幕后主使”——钱谦益、申绍芳。这两个是什么人呢?申绍芳不过是陪衬,最关键的人物是钱谦益。这个人我们前面提到过,东林党“大佬”之一,也是潞王即位的最初动议者,后来见风向不对,立即倒戈,向马士英“投诚”。大悲和尚案发时,任弘光朝廷詹事府尚书。

真是躺着也中枪!钱谦益、申绍芳连忙上疏辩解。与东林党有宿怨的阮大铖及时抓住机会,跟御史张孙振相勾结,断定大悲和尚的背后有一个势力庞大的“反动组织”(说直白一点,就是“潞王还乡团”),并煞有介事地列出了一道“黑名单”,包括所谓的“十八罗汉”、“五十三参”、“七十二菩萨”,要求朝廷对这股“暗流”一网打尽!

从数量上看,阮大铖的“黑名单”共计罗列了一百四十三人,规模相当庞大。再翻看名字,弘光皇帝大吃一惊,甚至阮大铖的“大哥”马士英也着实被吓了一大跳。

“黑名单”里都有谁呢?

“十八罗汉”中有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张慎言、黄道周、吕大器、袁继咸、路振飞等。

“五十三参”中有姚思孝、章正宸、熊汝霖、黄澍等。

“七十二菩萨”中有刘宗周、祁彪佳、张国维等。

对这些人不熟悉不要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东林党人”(有些人只是“同情者”,如史可法、黄澍)。要是照这个名单抓人,整个朝廷基本上都得被腾空。人都进大狱休息了,谁干活?马士英也看不下去了,阮大铖你个小王八蛋,别没事找事!

阮大铖想借机排斥异己,由于动作太大,被马士英摁了下去。大悲和尚被处斩,也就算是结案了。

大悲和尚人头落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到底谁是主使?不过,如果什么都真相大白,那就不是“疑案”了。

咱们把这个疑点暂时放一放,后面再说。

——“假太子案”,发生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

十二月,鸿胪寺卿高梦箕的仆人穆虎在南下时,遇到一位少年同行。夜宿客栈时,穆虎发现少年内衣上竟然绣有龙纹,吓得不轻,一般人哪敢穿这玩意儿!经反复询问,少年承认自己就是崇祯皇帝的太子,这下麻烦大了!

穆虎回到南京,将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高梦箕。老高没见过真太子,对宫中之事也不甚明了,一时间难辨真伪。见少年言之凿凿,老高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宁可信其真,便私自将其秘密转移到了杭州,暂时安置在侄子家中。

奇怪了,高梦箕为什么不直接向朝廷奏报,而是将真假难辨的太子秘密转移呢?

原来,朱由崧出于自身皇位的考虑,早在几个月前就迫不及待地凭借“路边社”的报道,以朝廷的名义宣告崇祯皇帝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已经死亡,上了谥号。此时突然冒出一个太子,如果公之于众,恐怕是凶多吉少!

高梦箕想等一等,但该少年在杭州一点儿也不老实,到处招摇过市,喝高了就满嘴跑火车,搞得人们议论纷纷,满城风雨。万不得已,高梦箕准备将此人转移到金华,但流言蜚语已经四处散播开来,很快就能风传到南京。

为了争取主动,无可奈何的高梦箕于次年正月,正式向朝廷上奏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举朝震惊!刚处死一个“王子”,又钻出一个“太子”,这不是“活见鬼”吗?还让不让弘光皇帝活?

即便是真的,也要把他弄成假的!——朱由崧心里未必没有这样的念头。

让朱由崧感到幸运的是,经内臣李承芳、卢九德以及当年太子的讲官刘正宗、李景廉等人辨认,这个少年显然不是真太子。

第一,经内臣验视,此人“面貌不对,语言闪烁”;

第二,讲官回忆,太子“眉长于目”,此人不符;

第三,根据西宫袁妃回忆,“太子有虎牙,脚下有痣”,此人也不符;

第四,讲官对当年的情况进行询问,少年所答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