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疑案(第4/8页)

围绕此案,群臣再次展开激烈对抗,新即位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并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只能在天启二年(1622年)将李可灼等人流放,勉强做个了断。

——“移宫案”,紧接着“红丸案”发生。

泰昌皇帝死后,理应由太子朱由校即位。但是,泰昌的宠妃李氏暗中勾结阉党头目魏忠贤,意图霸占着乾清宫不走,为将来“垂帘听政”作准备。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以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史可法的恩师)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再一次与宫廷势力展开激烈对抗,坚决要求李氏移驾哕鸾宫。双方争执不下,事态很快便转入白热化,甚至发生了动手抢夺太子朱由校的恶劣事件。

在东林党人的鼎力支持下,朱由校最终得以顺利即位,李氏被迫移宫。不久后,哕鸾宫失火,李氏母女险些丧命,又有人怀疑是朱由校及东林党人暗中使坏。经朝廷多次辟谣,天启皇帝又承诺尊养李氏母女后,事态才逐渐平息。

原创的“三大疑案”到今天都是一笔糊涂账,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案件的背后,实际上是朝廷中各种势力政治斗争的表现。如果将这些背后的势力看做一团乌云的话,那么“三大疑案”就是经激烈碰撞后的闪电。

明朝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败于永无休止的内讧与党争!

“北都”如此混乱,“南都”当然也好不到哪去。

从“选嗣总决赛”开始,“南混”便开始选边站队,互相掐架,最后还是枪杆子说了算,东林党人败下阵来,遭到勋贵的排挤。

但是,视斗争为生命的东林党并不打算善罢甘休,他们借马士英举荐阮大铖之机,频频向朝廷发难。两方互不相让、争执不休,弘光皇帝又是一只木偶,整个朝廷被搅得乌烟瘴气。

在这场斗争中,掌握实权的马士英抢占了先机,他绕开提升官员必须的“廷推”程序(类似于“集体表决”),动用首辅的“票拟权”直接起用阮大铖,东林党再次落败。

东林党并不甘心失败,频繁上疏弹劾马士英、阮大铖,干扰朝廷的正常工作秩序。马士英对这些人一概置之不理,对骂得太不像话的人重则就地免职,轻则调换岗位,弘光皇帝索性置若罔闻,听之任之。

东林党骂得爽快,马士英全当放屁。骂惯了,听惯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就在群臣其乐融融一片和谐的时候,却相继上演了扑朔迷离的“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史称南明版的“三大疑案”,在南京的官场中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旋涡,并最终将弘光政权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关于“三大疑案”的始末,后人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政治需要,在各种史料中进行了大量脱离史实的改造与修饰,包括黄宗羲的《弘光实录钞》、清人计六奇的《明季南略》、徐鼒的《小腆纪年附考》等,都是缺乏可信度的。

相比较而言,李清在《南渡录》、《三垣笔记》中的记载应该是靠谱的,因为李清时任弘光政权的都给事中,是“三大疑案”的亲历者。更重要的是,李清在“南混”的党争中基本上“不持立场”,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比较谨慎和客观。

下面就根据《南渡录》的记载,看看“三大疑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悲案”,发生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

十二月的一天,在逃难到南京城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个法名“大悲”的和尚。

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即便是与世无争的佛门弟子也难以幸免。虽然有佛祖保佑但也得吃饭,没饭吃就得逃难,所以来个和尚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这个和尚竟然口出狂言,说他是亲王!这问题就闹大了!

到底是真是假?此时除了和尚自己,没有人知道。为了谨慎起见,朝廷立即安排对和尚进行讯问。在讯问过程中,和尚大言不惭地说崇祯皇帝曾封自己做齐王,自己没答应,后来做了吴王,其间漏洞百出,很快就露出了马脚。经审讯,大悲和尚不过是徽州(今安徽歙县)“屁民”一枚,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到苏州做了和尚,案件告破,和尚被处斩。

案件到这里似乎就结束了,实际上并没有完,因为有一个疑问还没有解开:大悲和尚莫非吃了豹子胆,敢冒充王爷?他以为弘光朝廷的人都得了失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