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顶戴花翎下的面孔(第44/51页)

混战持续到黎明,中国军民突然不明原因地退去。

联军伤亡已达二百多人。

武器库中央有一块空地,成了埋葬联军官兵的墓地。

帝国军队有一门巨炮,是一门德国制造的远射程炮,联军的火炮无法压制住它,因此联军官兵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慈禧太后”。这门巨炮昼夜不停地往武器库里发射炮弹,联军伤亡的官兵大多都是因它。

为了与天津的联军取得联系以得到增援,西摩尔亲自挑选了100名突击队员,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突击出去,把这里的信息带到天津的联军指挥部。但是,这支突击队刚刚冲出去几步远,就立即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阻击。突击队在强行前进的时候,他们更加清楚地暴露了他们是人数不多的“一小队洋鬼子”,于是招致了更大规模的围攻,最后不得不撤回武器库。

孤立无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联军官兵已经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食物再次断绝,武器库已被中国军民围困得如同铁桶。如果中国军民再发动一次或两次像样的攻击,西摩尔的联军是否能抵挡得住就会成为问题,而一旦抵挡不住的后果是可以肯定的:全部被杀死在这里。那时,武器库四周方圆数里内的所有树木的树梢上,都会挂满联军官兵的“洋”脑袋。

就在这个时候:天津方向的增援部队赶到了。

奇怪的是,前来接应的联军,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像样的阻击便到达了这里——“除了过一座桥的时候,和帝国的军队交了一次火,其他的清军阵地均一枪未放。”

那么,天津的联军是如何知道西摩尔的消息和位置的呢?

还是一个中国人。

西摩尔组织突击队时候,他找到了他的部下,一位英军上校,命令他把他“忠实的仆人”贡献出来。这个“忠实的仆人”是一个中国人。西摩尔“拍着他的肩膀”,作了一番“重奖的许诺”,并亲自把这个中国人送到武器库的大门口。这个中国人没走多远就被义和团抓住了,他立即把西摩尔的信件吞到肚子里,然后称自己是一个“迷路的商人”。不知为什么,在军情如此紧张的时刻,义和团的农民们居然相信了这个中国人的谎话,“把他释放了”。

这个中国人,不但完成了100名外国官兵没能完成的任务,将西摩尔联军的信息送到了天津联军指挥部,并且还为濒临覆灭的西摩尔的联军带来了2500名英军和俄军。

联军们说,这个中国人为此“运用了相当的聪明和不少的勇气”。

西摩尔联军官兵自身穿华丽的军服、带着对帝国京城的贪婪的欲望从天津出发,到万念俱灰、衣衫褴褛地退回原地,时间持续17天,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伤亡290人,其中62人死亡。

无论如何,联军指挥部关于西摩尔部队命运的悬念终于解除了。下一步,联军就可以采取更加强硬的行动了。

7、一个“傲慢的中国词汇”

帝国政府是在大沽口炮台战斗爆发前几个小时获得外国联军的兵舰要和帝国开战的消息的。

17日,直隶总督裕禄用“八百里加急公文呈递”向朝廷送来一份紧急报告,并且同时转来了法国驻天津总领事杜仕兰代表各国给中华帝国政府的一封外交照会。因为时间紧迫,裕禄来不及让人把照会翻译成中文,只是在紧急奏折中按照照会的大致意思进行了转告,并特别说明了洋人的这个意思:不交出大沽口炮台,就要开战。慈禧的回答还是那句话,不主动挑战,但如果被迫交战,就要“军民一心”,“别让洋人小看了咱们”。

但是,大沽口炮台很快陷落之后,却迟迟没有“八百里加急公文呈递”到达,因此,帝国政府,包括慈禧太后在内,对前线发生了什么全然不知。因此,在帝国北方门户已经洞开后的整整两天之内,帝国政府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定的基础,依旧建立在对“军心”和“民心”的良好感觉之上。

6月17日,在大沽口外,联军的战舰已经向内河运动,更大的战事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