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第9/27页)

后来,不知是这个土司没有食言,还是周书良做了工作,土司果然主动卖给了二师一批粮食。

没有人知道土司固执地要把那位年轻的红军干部留下的真实原因。

自那时起,再也没有了周书良的消息。

直到晚年的时候,红军干事周书良依旧留在萧华的记忆之中。

二师的先头部队六团在向松潘前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土司骑兵的袭击。红军没有与骑兵作战的经验,撤退到了山中的一个小村旁。这时候,六团全团已经断粮两天。团里不得不冒着巨大危险派出一个筹粮队。结果,筹粮队走出山谷没多远就被土司武装包围了。土司武装说只要把枪扔出来就放他们过去。红军官兵照着做了,结果土司武装却突然发动了猛攻,筹粮队除跑出了一名十三岁的小红军外全部牺牲。

没有了食物的六团被迫滞留。

必须刻不容缓地给六团送去粮食。紧急任务被交给了二师宣传科科长舒同。经过动员之后,二师其他部队纷纷把自己好不容易筹集来的青稞全都捐献了出来,然后舒同领着送粮小分队出发了。按照路程,至少要走三天,小分队不分昼夜地跋山涉水,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找到了被困的六团。当舒同和六团派出的尖兵相遇的时候,他立即命令战士们朝天开枪,为的是让枪声告诉六团的官兵们:再坚持一下,救命的粮食送来了!时年三十岁的红军宣传科科长舒同,数十年之后成为新中国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评价为“古拙苍劲,有禅气”。

尽管面对着饥饿的威胁,红军各部队还在顽强地向北前进。

七月六日,有消息说徐向前率领部队已经接近黑水河地区了,彭德怀立即去电告之第三军团目前的位置,并且带领两名警卫员和特务连的一个排顺着黑水河前去寻找。黑水河由高山积雪融化而成,河床中的乱石间翻着白色的浪花。河上架设着不少溜索,是当地藏民过河的工具。在一条溜索前,彭德怀停下了脚步,他发现溜索已被人为破坏。这时,河对岸出现了一支队伍。“是大脑袋!”彭德怀对身边的人说。但是,溜索已坏无法过河,相互喊话也因为河水冲击岩石的巨大声响无法听清。于是,彭德怀写了张“我是彭德怀,第三军团一部在此迎接”的字条,包上一块石头使劲儿扔了过去。过了一会儿,对面也扔过来一张字条:“我是徐向前,很想见到您。”电话兵受到启发,用同样的办法把电线连接起来。在电话里,彭德怀和徐向前约定次日到上游一个有桥的地点见面。

第二天,彭德怀再次带人出发,中午的时候到达约定地点。几乎与此同时,对岸也出现了队伍。可是,这里的铁索桥也被破坏了。双方还是不断地喊话,不断地扔石头。警卫员在附近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根溜索,溜索上悬挂的用竹条编织的筐还没有被破坏。

对岸的那个身材修长的干部爬进筐里,顺着溜索溜过来了。

彭德怀大步跑了过去,把从筐里跳出来的徐向前紧紧地抱住。

中国工农红军中两位著名的军事将领,一个湖南人,一个山西人,此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此后他们终生都对对方充满了敬重之情。

彭德怀和徐向前立即交换军情,两个人共同的感觉是:部队行动的速度很不理想。

中革军委已经感到张国焘似乎在有意拖延部队北进的速度。但是七月十日张国焘的电报先到了。电报表明:“现毛儿盖开始战斗,胡敌测明我们企图,将集结兵力于松潘及其东北地区抗战”。因此,“我军宜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反对右倾。要能以坚决的意志,迅出主力于毛儿盖东北地带,消灭胡敌;特别要不参差零乱地调动部队,而给敌以先机之利,及各个击破或横截的可能”。——这是张国焘首次明确向中央提出应该“速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

接到张国焘电报后,中革军委发出的电报是:

张:

甲、分路迅速北上的原则早经确定,后勿延迟,致无后续部队跟进。切盼如来电所指,各部真能速调速进,勿再延迟,坐令敌占先机。

乙、目前四方面军主力未到马河坝东北,沿途番民捣乱,三军团须使用于配置警戒及打通石碉楼方面。一军团及八十八、八十九两师三团,在毛儿盖未攻下前,不便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