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第8/27页)
富春
六日一时
张国焘提出的要求是:徐向前和陈昌浩不能仅按两河口会议的决定当军委委员,而要出任具有决策权和指挥权的副总司令和总政委。另外,需要扩大军委常委的数量,以便让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更多地进入军委工作。
周恩来说,这是自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第一次有人伸手向中央要权。
北进的红军一直艰难地走在没有人烟的山路上。不断有马匹因在雪山上滑倒而跌落雪谷。因为要翻越的雪山一座连着一座,所以已经没有了特别的动员和准备,队伍就这么低着头往上走。山上的风很猛烈,有的战士被风刮倒了,就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有的被风刮下了雪谷。
突然有人说,前面就要进入芦花地区了!
进入芦花地区的特殊意义在于,红军自此从中国的长江流域进入了黄河流域。
七月九日,一封署名为“中共川陕省委”的电报到了,电报建议加强总司令部同时增设军委常委:
党中央:
依据目前情况,省委有下列建议:为统一指挥、迅速行动进攻敌人起见,必须加强总司令部。向前同志任副总司令,昌浩同志任总政委,恩来同志任参谋长。军委设主席一人,仍由朱德同志兼任,下设常委,决定军事策略问题。请中央政治局速决速行。并希立复。
布礼
中共川陕省委:纯全、瑞龙、
黄超、琴秋、维海、富治、永康
九号
署名的川陕省委领导人是:周纯全、刘瑞龙、黄超、张琴秋、李维海、谢富治和吴永康。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级省委要求中央改组领导层,并提出具体人选且要求“立复”,此封电报可谓空前绝后。
对于还在北上的红军部队来说,最严重的实际问题仍是粮食的短缺。一些连队已经三天没有一粒青稞了。红军总政治部甚至发布了这样的命令:“……在发现有粮的地方和家屋,不论没收或购买,均应派武装看管……”红军官兵自觉地执行纪律,对所经藏区藏民的财物给予了妥善保护,包括粮食,尤其是寺院里的粮食。一支红军部队在山里发现了一群牦牛没有人看管,官兵们把牛牵了回来,尽管无米下炊,但依旧不敢杀牛,而且还得割草喂养着。几天之后,牛的主人小心地来到红军驻地,官兵们把牛全还给了他。这支部队还发现过一片玉米地,玉米已经接近成熟,官兵们喜出望外,但是得到的命令是:不准吃地里的玉米。经过再次请示,官兵们被允许摘一点玉米叶子,于是饿急了的官兵便在地边支上锅开始煮玉米叶。正煮着,在玉米地里藏了很久的主人来了,是一位藏族老阿妈。她揭开红军的锅,看见锅里煮的玉米叶子后,回家端来了一大盆煮熟的玉米送给红军。连队司务长给了老人三块大洋之后,官兵们才开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看得老阿妈在一旁直抹眼泪。
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刘亚楼此时调到一师任师长去了,萧华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刻接任了二师政委职务。为了欢迎他,二师师长陈光好容易找来了一块大约四两重的牛肉干,让警卫员放在野菜里煮,然后两个人举行了“私人宴会”。风干的牛肉干根本煮不烂,味道也十分古怪,但两个人还是觉得已经很奢侈了,于是把一大锅野菜汤全喝了。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得到了筹粮队再次受到袭击的消息。
自红军进入这一地区以来,派出筹粮的部队不断受到土司武装的袭击,被袭击的官兵死得十分惨,有的被砍断了四肢,有的被挖了眼睛。这次派出的筹粮队不但受到了袭击,七名战士被杀,还有一名干部被抓走了,被抓走的干部是二师青年干事周书良。萧华一听,立即组织部队前去营救。在和土司代表谈判的时候,土司答应不再袭击红军,但条件是一定要留下那个红军干部。萧华就是为了营救周书良来的,但又不能立即拒绝土司,只有再接着谈判。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被扣的周书良大吵大闹,决不答应留在土司这里。谈判如果破裂,就有可能发生武装冲突,周书良就有可能被杀。最终,土司不但保证不再袭击红军,并答应卖给红军粮食,但坚持条件依然是把人留下。土司解释说,留下这个红军干部是为了请他“帮助土司办事”。在请示了上级之后,萧华见到了被扣留的周书良。他动员周书良留下,希望通过他的工作,为后面的部队筹集粮食。年仅十九岁的萧华说着说着就掉了泪,而周书良哭成了泪人。最后,为了红军的生存,他还是答应留下了。周书良被土司的人领走的时候,萧华送他送出去了很远,一直送到了大草甸子的边上。在那里,萧华对周书良说:“我们走了以后,你的困难一定很多。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记住你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颗红色的种子,要在这里扎根开花。等革命胜利了,我们来接你。”周书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向萧华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在土司的人的簇拥下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