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第8/24页)

晚二十二时,在团长杨得志的率领下,一营分三路:一连攻正面,二连和营重机枪排从东面,三连从西面,在大雨中向安顺场扑了过去。

韩阶槐和赖执中都侥幸地认为红军走大路去了大树堡。当一营的红军官兵悄悄地摸进了安顺场的时候,川军还在哨所里高声唱着川剧。枪声骤起,川军顿时混乱成一团,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被俘。赖执中慌忙翻墙逃跑,翻墙的时候脚扭伤了,他的卫兵背起他跑到山上的彝民家里藏了起来。

一营二连的另一个任务是寻找船只。他们顺着河到处找,不见任何船,正着急,看见河边有个黑乎乎的东西,细一看,是赖执中的家丁正准备划船往北岸跑。红军官兵们决不能让这条船跑了,他们在漆黑的雨夜里大叫起来,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硬是把这条船给拉了回来。营长孙继先一看有了船,立即命令把船拉到上游去做渡河准备。但是,这条木船很大,红军官兵又没有拉船的经验,船在湍急的河水中不停地原地转圈,折腾了近一个小时才把船拉走。

刘伯承和聂荣臻在大雨中盯着安顺场方向,希望能看见孙继先点起的三堆火,但是一直等到了凌晨三点,一堆火也没看见。侦察员回来报告说,渡口已经被占领。于是刘伯承跑到了河边,边跑边喊孙继先的名字。孙继先跑过来,刘伯承大怒:“你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点火?”孙继先这才发现自己只顾作战和弄船,把点火的事忘了。刘伯承听了孙继先的汇报,尤其是听到已经搞到了一条船,火气顿时消了。本来准备立即渡河,但是百姓说无论如何晚上不能渡河,实在是太危险。刘伯承想了想说:“一营睡觉!天亮了,街里能够搞到什么好吃的全给你们吃,吃完了准备抢渡!”

这个夜晚,刘伯承没有睡觉,他找来有经验的船工,不但询问了渡河的种种问题,连操船的优厚报酬以及万一遇险的后事安排都谈妥了。看来红军准备在大渡河上架设浮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当地的船工们说,连在河中插一跟木桩都是不可能的,游水过去更是不可能。只有靠唯一的一条船,先把对岸渡口占领了再说。

五月二十五日拂晓,大雨停了。

早晨七点,一营在大渡河边集合完毕,官兵们都要求第一个抢渡。

聂荣臻说:“谁也别争,由你们营长下命令,叫谁去谁就去。”

营长孙继先想起几个月前,在乌江边的回龙场渡口,也是他挑选的渡江突击队队员。

一营的三个连争起来。

杨得志团长决定,突击队队员在二连中挑选。

连长熊尚林点名。包括他自己在内,一共十七人。

每人一支驳壳枪,一支冲锋枪,一把马刀和八颗手榴弹。

天色逐渐亮了。被大雨洗刷过的悬崖高高矗立,悬崖脚下大渡河水奔流咆哮。红军官兵看得很清楚:对岸一个小村的四周修筑着工事和碉堡。

连长熊尚林下达了命令,突击队队员开始上船。

刘伯承突然问:“赵章成来了没有?”

参谋回答说:“迫击炮和重机枪已设置完毕。”

刘伯承说:“告诉赵章成,咱们的炮弹没有几发,瞄准那几座碉堡,要打准!”

赵章成,那个红军中十分著名的神炮手,尽管他每次打炮前都要祈祷一番,但是关键的时候,他总能让红军宝贵的炮弹显示出惊人的威力。

木船离岸了。

八名船工奋力划桨。

对岸的川军很快就发现了红军的这条船,射出的子弹和炮弹把木船四周的河水打开了锅。南岸红军的掩护火力也异常猛烈。木船在急流和弹雨中艰难地向北岸靠近的过程显得十分漫长,站在岸边的红军官兵眼看着船上的突击队队员中弹,眼看着船一头撞向河中的礁石上。刘伯承万分紧张,如果唯一的一条船抢渡失败,南岸也就没有船了,其后果不堪设想。在红军官兵焦急的呐喊声中,操船的四个船工跳下了水,脚踏礁石背靠船帮用力将船再次推进水里。船在极大的旋涡中随时有翻覆的危险,船上剩下的四名船工奋力掌握着船的平衡。岸上的红军官兵的嗓子都喊哑了:“机枪打呀!快撑船呀!”

红军的机枪手已经打红了眼,大渡河北岸硝烟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