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十送红军(第17/17页)
十月十七日黄昏,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渡过了于都河。临走的时候,他与项英单独谈了很长时间。根据李德的说法,项英在谈话中“对老苏区的斗争和前途是那么乐观,可是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又是那么忧虑”。项英特别警告说,“不能忽视毛为反对党的最高领导而进行的派别斗争,毛暂时的克制不过是出自于策略上的考虑”。他认为“毛可能依靠很有影响的、特别是军队中的领导干部,抓住时机在他们的帮助下把军队和党的领导权夺回来”。事后,李德就项英的忧虑与博古交换意见,博古说:“党的政治总路线不存在任何分歧了,军事问题上的不同意见随着红军已经转入了移动作战,这个问题也消除了。”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八日下午五时,毛泽东来到于都县城北门与军委的队伍会合。毛泽东的随身物品不多,只有一袋书、一把雨伞、两条毯子和一块旧油布。他甩着胳膊顺着于都河岸走着,已经有些凉意的秋风吹着他的长发。毛泽东很清楚,此一去,包括博古和李德在内,谁都无法预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国工农红军将要走向哪里。现在要紧的问题是,国民党军的飞机最好晚一些发现这支逶迤如长龙的队伍。那一天,走在于都河边的毛泽东并不知道,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踏上征程的每一个红军都将成为一部前所未有的英雄史诗的主人公,不管他是新入伍的战士还是拥有军事指挥权的领导者。仿佛是为了证实这一点,在那个秋天的黄昏,毛泽东的身影很快就淹没在渡河的人流里了,他匆忙的脚步声和上万红军官兵的脚步声混杂在一起,瞬间便融入了夜色之中。
月亮升起来了,又大又圆。
红军主力部队和挑着各种担子的民夫队同时通过于都河上的木桥,拥挤着的长长的人流望不到头也望不到尾。一个肩上挂了个印花包袱的女红军因为人流的阻挡无法过河,焦急中她突然看见了四团团长耿飚,于是像是看见了救星似的大声喊着:“耿猛子!我走不动呀!过不去河,怎么追上队伍呀?”耿飚刚刚接到中革军委作战局的一纸命令,命令他的部队不得延误立即过河,要求其他人必须等待主力部队过完后才能使用木桥。耿飚在人流里高声喊:“大姐!别着急!实在追不上,就等后卫部队吧!”
经过耿飚身边的一位红军战士这时问了一句:“团长,看这个阵势……咱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呀?”
耿飚说:“打敌人去!”
月亮被云彩遮住了,红军的队伍点起了火把。
伴随着于都河溅起的水花,数万红军身后的苏区响起了流传至今的歌声: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呀,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呀,
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