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诸魔的黄昏(第12/15页)
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大体推断出陆法和及其身后的势力。陆法和极有可能出身江南蛮族,傒、俚族类,他们这一类人在南朝没有社会地位,如同1949年国民党去台湾后的当地土著人,属于下层民族,不能过问国家政治。侯景给了他们兴起的机会。陆法和意识到侯景会引发江南的变乱,而这一场变局正是他们下等人翻身的大好机会。不仅仅陆法和看到了,陈霸先也看到了,他们两人均是蛮族杰出的人才,两人背后均有蛮族支持。陈霸先下文讲。
陆法和来到江陵选择时机恰到好处,正值江陵空虚,萧绎最窘迫之际。萧绎顾不得夷夏之防、华夷之辩,立刻加封陆法和为信州刺史,与胡僧祐一同增援巴陵。一个来路不明的野和尚在讲究门阀的南朝社会一步登天做刺史,侯景之乱前不可想象。没办法,陆法和身后有荆襄一带大大小小的蛮族支持,随身带有八百蛮兵。梁朝没有亡于侯景之手,没有亡于北齐和西魏之手,最终亡于南方蛮人之手,也算情理之中。侯景耗尽江南士族的力量,外省人和楚人让位江南土著人也是历史的必然。
胡僧祐与陆法和不同的底气从他们的话语中暴露无遗。胡僧祐年已六十,壮气不减当年,出发前流泪对儿子道:“你在家开两扇门,一扇朱门,一扇白门。打胜仗我从朱门进,打败仗我从白门进,尽忠报国,不捷不归。”胡僧祐当然知道,戴罪立功再打败仗的话,想回来恐怕萧绎也容不下。
与胡僧祐的悲情不同,陆法和居士登上战船望了一眼环列的士兵,大笑着说了一句豪言壮语:“无量兵马!”太多啦!用不了。多吗?不多,也就一千人。这一千人是萧绎拿得出来的最后军队了,毕竟还要留点人手防备萧詧和萧纪。加上陆法和的八百蛮兵,总共一千八百人。
陆法和胸有成竹,论打水战,姑不论荆州兵,他手下的蛮兵以一当百,这一场仗未战胜算已定。陆法和等了四年,精心准备了四年。侯景,你完蛋啦,你就是我成就功名的梯子,你就是南方土著扬眉吐气的嫁衣。
二人一前一后分路进发,胡僧祐居前,陆法和在后。离巴陵不远,援军遭遇叛军阻击。叛军大将任约率五千人马水陆并进阻挡援军。胡僧祐远远望见叛军的船队,掉转船头往回跑。任约见梁军船只少,兵力不多,指挥军队一齐追赶。胡僧祐坐船在长江里跑,叛军水军慢,任约率马步兵在岸边追,一边追一边喊口号:“吴人小娃娃早早投降,能跑到哪里去呀!”
自然有好地方去,赤沙亭。赤沙亭又叫赤沙湖,长江中一处大湖泊。据考证,赤沙湖当时为洞庭湖一个组成部分。胡僧祐与陆法和早已商议好,将叛军引入赤沙湖一举歼灭。因为在长江作战,敌军可以依托旱地立水寨,进入湖泊只能是战船的天下。
任约见敌船逃入湖内,带领陆军上船追进赤沙湖。举目一望,碧波万顷,波浪起伏,一片云水茫茫。任约马背上能征善战,登上船有些犯晕,不敢贸然前进,进湖不远便扎下水寨。倘若任约将军看到今年的洞庭湖必然欣喜若狂,以为回到塞上大草原。可惜南北朝时期环保搞得好,任约将军永远没有这个机会。
陆法和搞了一次水上侦察,轻衣简从,乘坐快船,顺流而下到距离敌军水寨一里处返回。陆法和回来对大伙说了一段话:“本居士发现敌营上方的龙昏昏欲睡,我军上方的龙斗志昂扬。如果明天发起攻击,我军不损失一人即可大获全胜。”
这是中国文化的丑陋之处,谁见过龙?你见过?他见过?没有一个人见过,因为世上根本没有龙。中国人却喜欢把子虚乌有的东西奉若神明,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以此显示不凡之处。陆法和也是如此,进行实地侦察,摸清敌人虚实,回来实话实说嘛。他不,故弄玄虚。愚民是中国古代精英一贯的作风,自己懂科学,用科学,偏偏不告诉别人科学,也是变相的炒作。现如今中国炒作成风根子就在皇帝,皇帝是最大的炒家。
战士们兴奋起来。陆法和又道:“好是好,有一事不妥。进攻敌人必须用火攻,可是风向不对。”逆风放火岂不烧到自己。大伙一听,十分泄气,这话说了等于没说。陆法和一笑:“山人自有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