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黑獭定关中(第7/12页)
侯景心里恨不得把黑鬼的脑袋拧下来,脸上却挂着笑。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知难而退,大丈夫也,侯景灰溜溜走了。
宇文泰到达平凉,下了马第一个反应,放声大哭,哭贺拔岳,哭得武川将士又喜又悲,喜的是见到亲人啦,不必担惊受怕,悲的是想起旧主子。
刚刚整编完军队,侯景又来了,这次不是一个人,也没带兵器,带了一个慰问团,转达大丞相高欢的问候。宇文泰傲慢地接见慰问团,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威胁慰问团代表们,“留下,共享富贵,走,砍下脑袋。”无奈代表们的骨头硬得很,不肯留下喝西北风。魏末乱世,关中常年战乱,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经常发生大饥荒,况且宇文泰只不过一个小小军阀,士大夫们谁肯效力。最终,宇文泰没履行诺言。慰问团回到晋阳,向高欢汇报观察到的情报:“宇文泰,英雄也,趁他未能站稳脚跟之时赶快灭掉,否则后患无穷。”
高欢大丞相得意洋洋道:“你们看到贺拔岳的下场了吗?我会用计策取胜的。”高欢放弃用武力消灭宇文泰的最佳良机,不是轻视心理作怪,而是目前宇文泰不是最大的敌人。
慰问团前脚刚走,元修皇帝的接收大员元毗将军后脚就到,带来皇帝诏书,收编贺拔岳军,与侯莫陈悦军一并回洛阳。
接收办不到,武川军团有了新主人。回洛阳只有一条路,与高欢打仗,大家心知肚明。宇文泰心在关中,侯莫陈悦已经投靠高欢,两人均不想回洛阳。元毗两手空空回家,给皇帝带来唯一的安慰,宇文泰口头表示忠于皇帝。
最后一拨接管武川军团的人来了,一个年青英俊的美男子,贺拔岳的大哥荆州刺史贺拔胜派来的部将独孤如愿。独孤如愿另有一个名字叫做独孤信,那是宇文泰改的名字。
独孤信出自鲜卑望族,武川豪门,独孤家族的历史悠久,比宇文家族更早融入拓跋鲜卑人的国家。独孤信军中另有雅号,叫做独孤郎,因他生得英俊漂亮,举止优雅,风流倜傥,衣着品位与寻常人不同,往往引领时尚潮流,故而无数粉丝为之痴迷倾倒,狂热追捧,“侧帽”一词便为他所创。
《北史》载过一则故事,“(独孤)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这则故事讲得是独孤信出城打猎,游兴正浓,忘记时辰,转眼日暮黄昏。为抢在城门关闭之前赶回去,独孤信快马加鞭,风吹歪了帽子无所察觉。晚霞映照,侧帽风流,行人大感惊艳。第二日凌晨,大街小巷戴帽子的人全部模仿独孤信侧帽而行。
今天明星们的号召力不过如此。“侧帽”典故千古流传,后人引为风流自赏之意,诗人吟诵不止。纳兰性德的“倚柳题笺,当花侧帽。”晏殊的“侧帽风前花满路。”李商隐的“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
魏晋南北朝崇尚美丽,美男子数之不尽。独孤信在中国历史人物中的鼎鼎大名非因绝世风姿,而是拜女儿们所赐。
独孤信有七个女儿,大女儿周明帝宇文毓皇后;四女儿嫁给李昞,生子李渊,唐朝追尊元贞皇后;七女儿系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妻子献文皇后,生子隋炀帝杨广。周书及北史充满羡慕的口吻慨叹道:“周隋及皇家,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独孤信做了三个朝代的老丈人,可谓中国历史第一岳父老泰山。
独孤家就像一条线索,贯穿北周、隋、唐三代。如果把三朝比喻成一座宝库,独孤家无疑是一把开启宝藏的钥匙,可以一窥其中的秘密。独孤信的一生见证北魏帝国的分裂、北周王朝的兴起。他的命运和出生地武川,以及塞上骁猛剽悍的鲜卑武士紧紧相连。
破六韩拔陵引发六镇大起义,起初武川贵族站在朝廷一边,贺拔氏、宇文氏和独孤氏联合行动,袭杀攻占武川的义军大将卫可孤。年仅二十岁的独孤信参与刺杀行动,从此名扬天下。六镇起义失败后,北魏朝廷强迫六镇兵民离开家乡,发往河北各地军府,引起六镇鲜卑人的报复。宇文家和独孤家先后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独孤信参加河北葛荣义军。滏口会战,尔朱荣击败葛荣,收编军队。尔朱荣代表鲜卑武人执政,独孤信加入尔朱荣集团担任军官,帮助官军攻打各地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