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契胡枭雄尔朱荣(第7/13页)
血色残阳将滚滚黄河水映得通红,坠河的刹那,胡太后仿佛听到远处隐隐传来杨白花靡靡的乐曲声,翻滚的浊浪瞬间吞噬了两条微不足道的生命。胡太后的死不是终曲,而是序曲,奏响了一出以肃贪为名的大屠杀悲剧。
河阴落日
尔朱荣发动军事政变试图挽救濒临灭亡的北魏帝国。为实现隐藏于内心深处的野心,两个人欺骗了他,将尔朱荣伟大的热情引向歧途。“河阴之变”使尔朱荣走上魔坛,引导帝国魔气平关东、定关中,完成国家复兴。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诞生。魔王为神话而生,为神话而死,这是无可替代的宿命。
杀掉旧主拥立新君,极具风险的事情办得如此轻松,尔朱荣竟然感觉缺少些什么。禁卫军官费穆的一席话提醒了他:“明公人马不过一万,远道而来,将士们望风而降,不过因为您迎立皇帝、顺应民心。没有赫赫战功,朝野上下无人肯服。以京师将士之众,百官之盛,若知明公军中虚实,必起轻视侮慢之心。如果不能大杀一批官员,任命亲党,恐怕明公北还之日,未渡太行必生变故。”
费穆和尔朱荣均是豪气凌云的人。表面看,费穆每一句话都为尔朱荣着想。其实说了这么多,只为一件事,杀官换人。换什么人呢?换自己人,鲜卑武人。
费穆出自禁卫军世家,武卫将军是禁军高级军官。他敢出得罪天下人的主意,身后必有禁卫军官集团支持,他们恨不得杀尽上品文官。杀人的理由很充分,正是因为文官们人为划分等级,才激怒六镇鲜卑人,引起天下大乱。
尔朱荣是鲜卑武人,杀尽文官的计划足以令他动心。尔朱荣召集心腹将领商议可行性,“洛阳官员多是贪官,社会风气骄侈淫逸。如果不加剪除,积重难返,国家如何治理?我准备借百官出迎之机,将他们全部诛杀,朝廷必将另有一番气象,你们看怎么样?”
尔朱荣手下清一色鲜卑武人,支持占到多数,只有慕容绍宗表态反对。慕容绍宗系慕容鲜卑后人,慕容恪直系子孙,与尔朱荣沾亲。他是尔朱荣的智囊,考虑问题长远:“我们的事办得顺利,因为天下人想摆脱胡太后的统治。明公如果杀尽士人,您就是第二个胡太后。”
一个人面对群狼,个人的理智微乎其微,六镇起义早已激起鲜卑人血液中的野蛮之气。
如果朝廷官员们一心为公、全心为民,会狼烟遍地吗?如果他们不搞歧视,不搞九品,会激起这么大的变乱吗?如果他们不贪婪,会把社会的财富集中到他们手里吗?
该杀,死有余辜。只有他们死绝,才能重振河山。尔朱荣决定以“肃贪”、“行政不作为”的名义诛杀百官。
胡笳悲鸣。
尔朱荣敦请孝庄皇帝元子攸来到黄河岸边的临时行宫,召集官员们祭天。拓跋鲜卑有祭天传统,帝位更替,新皇帝要与帝室七姓之人用黑毡蒙头西向拜天。
官员们没有到齐,从史书记载看,替鲜卑武人说好话的官员大多未到,比如山伟、孙绍等人。还有朝中一些正直的官员,尔朱荣特意派人叮嘱那位顶撞过胡太后的元顺,“告诉元仆射,呆在官衙里不用来了。”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屠杀,禁卫军集团参与了,孝庄皇帝是否参与其中耐人寻味,因为屠杀对他来说,也有好处,可以用自己的人嘛。
事情的发展有时出乎策划者意料。
尔朱荣一身戎装,指天划地,给两千多名王公权贵、大大小小的官员训话,痛责官员贪污暴虐,不顾百姓死活,导致四海怨怒,天下丧乱。先皇暴崩,你们谁也脱不掉干系!随即一声令下,数千名全副武装的契胡骑兵将官员们团团围住。
尔朱荣与禁军总管领军将军元鸷骑马跃上山坡,举目眺望。铁甲骑兵手持刀矛蜂拥而上,马踏刀斩,如同砍瓜切菜一般。那些听得目瞪口呆,大眼对小眼的官员们毫无防备,上至魏国首富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等王公大臣,下到寻常官吏、跟班,死者二千余人。一时间,衣冠涂地,血流成河。真不知平时积攒钱财有何用处?
孝庄皇帝居住的帐蓬里一场好戏也已开锣。那边杀声一起,孝庄帝元子攸与皇兄元劭、皇弟元子正出帐察看,只见数十名契胡兵手持钢刀气势汹汹而来。尔朱荣事先安排在皇帝身边的侍卫郭罗刹、叱列杀鬼大喊护驾,抱起皇帝入账。契胡兵斩杀元劭兄弟。元劭是元子攸的长兄,元劭兄弟之死怕是孝庄皇帝乐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