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契胡枭雄尔朱荣(第8/13页)

孝庄皇帝是个搞阴谋诡计的好手,他利用鲜卑武人对文官集团的仇恨,假手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清除异已,罪责尔朱荣一人背。但他没有想到,尔朱荣这个大愤青竟然杀了那么多人。费穆只是说大行诛杀,到了尔朱荣这里变成了悉诛。而且,孝庄帝没有想到隐藏于尔朱荣队伍里有一个更大的阴谋家。

屠杀过程中,突然有人高喊:“元氏既灭,尔朱氏兴!”顿时,契胡骑士一齐挥舞刀矛,山呼万岁。高欢阴恻恻地劝尔朱荣称帝,杀戮让人心潮澎湃,部下们兴奋起来,怂恿尔朱荣称帝。尔朱荣忘乎所以,竟点头表示同意,让人寻找写禅让文书的人。

称帝是尔朱荣预先策划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否则尔朱荣不会一夜之间改变态度。此时尔朱荣并未打败葛荣、陈庆之,也未平定关中的战乱,手下仅有不到一万人的军队。他不过是个刚刚崛起的军阀,只有那么一点点威望。

尔朱荣性格轻率,以至于日后毫无防备地死在孝庄皇帝刀下。这一次,他上了另一个人的当,奸雄高欢。

史书记载高欢态度时有分歧,《魏书》称高欢反对尔朱荣称帝,而《周书》则说高欢赞同,各执一词。我们要注意到,《魏书》作者魏收是北齐大臣。高欢是北齐实际创建者,魏收的伯乐。魏收怎么敢说高欢不是忠臣。高欢曾在表章里极力辩解自己在河阴之变中忠心为国,没做亏心事何必辩解呢?再有,西魏军讨伐高欢的檄文明确写道高欢“劝尔朱荣行兹篡逆”。能够堂而皇之写进檄文,绝非编造。

高欢手握东魏大权,像曹操一样,至死不当皇帝。自己权倾天下的时候不篡位,却怂恿一个刚刚进入洛阳的军阀称帝,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不愧为奸雄。高欢当时已经想到,以后与自己争天下的人就是尔朱荣,把他送到火上去烤,而自己则可以凭借拥戴功劳成为一方诸侯。

大屠杀使二千多人丧命,有名有姓有官职的遇害官员一千三百人,占到洛阳全体官员的一半多,另有七百多名随从。

孝庄帝震怒,事情发展大大出乎意料,给尔朱荣扔下话:“皇帝我不干了,要么你干,要么找别人干。”

不可否认,尔朱荣是敢作敢为的好汉。北魏大臣们该死,一个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统治集团就该全部诛灭,杀光也冤枉不了几个好人。但他们毕竟有雄厚的力量,尔朱荣得罪了太多的人,成为孤家寡人,为他遭受杀身之祸埋下伏笔。

皇帝斥责,贺拔岳等将领反对。尔朱荣从幻想回到现实,仍然不甘心,采用草原民族铸像卜问天意的习俗铸金像。一次、二次……接连铸了四次均未成功。一个内心充满不安的人无论如何不可能铸像成功。重压之下,尔朱荣精神恍惚,几乎支持不住。

他得罪元魏皇族,得罪豪强大族,即使洛阳的禁卫军集团也不会支持称帝。费穆说得明白,杀完百官,您就可以放心回家,没说让您留在洛阳。禁卫军官们不过利用尔朱荣杀上品文官泄愤,以便于鲜卑武人重掌大权。

尔朱荣清醒过来,后悔了,自己远没有实力登上帝国的宝座,“错到这种地步,我只有以死来向朝廷谢罪了。”

贺拔岳保持着冷静的头脑,隐隐感觉高欢在背后捣了不少鬼,劝尔朱荣杀高欢谢天下,怎么也得找个替死鬼。

高欢没有死,因为尔朱荣不是小人。尔朱荣错过一次除掉高欢的机会,尔朱氏最终丧败在高欢之手。

半梦半醒、混混沌沌的尔朱荣清醒过来的时候,已是夜半四更。尔朱荣拭了拭头上的冷汗,等不到黎明,一面下令接回囚禁的孝庄皇帝,一面急匆匆赶去迎接,远远望见元子攸的坐骑,尔朱荣伏拜于马首之前叩头请死,不为大杀群臣之举,只为称帝邪念。

孝庄帝纵然心里充满仇恨,但别无选择,不原谅也得原谅,宽恕了他。尔朱荣喜出望外。与做事稳重、举止得体的元子攸相比,性格张扬轻狂的尔朱荣显得过于天真轻信,竟然相信泼出去的水能够再收回来。

哲学家圣西门讲过一则寓言,如果法国失去了三千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手工业者,那么法兰西民族马上会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假如法国只是“不幸地”突然失去了王公大臣、议员、主教、元帅、省长等三万名所谓“国家栋梁”的达官贵人,则绝不会“给国家带来政治上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