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东昏侯(第7/14页)

郑植的心思不在弟弟身上,腰间佩剑轻轻晃动,鹰一般的眼光时不时扫过萧衍,涌动着无尽的杀气。

萧衍忽然端起酒杯向郑植走来,眯着眼微笑道:“朝廷派你来害我,今日闲宴,可是个大好机会呀!”此言一出,喧闹的酒宴一下变得寂静,室外北风呼啸声清晰可闻。

郑植一愣,脑子电光火石般一闪,对方识出刺客身份必有准备,况且萧衍身负武功,现在下手无论如何不能成功,旋即诙谐地笑道:“今日且饮酒欢笑,待到明日再刺杀将军。”两人相视大笑,众宾客放下心,跟着笑了起来,继续开怀畅饮。

第二日,萧衍领郑植遍观雍州府库军队,士卒、器械、舟舻、战马莫不精良。萧衍傲然对郑植道:“看我雍州之兵可挡索虏否?”

郑植暗暗心惊,回到弟弟家中对郑绍叔道:“雍州实力在诸州之上,取雍州谈何容易。”郑绍叔脸色变得阴沉:“哥哥回京照实回复天子。若来取雍州,绍叔必率雍州甲兵与哥哥决一死战。”

郑植明白了,为什么宴会之上萧衍轻易揭穿自己此行目的,弟弟已是萧衍的人了。兄弟二人握手恸哭分别。各为其主,相会无期。

两封空函定荆州

夜,冬天的寒夜。襄阳最冷的一个晚上。这一年是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东昏侯萧宝卷永元二年,恰恰是公元500年。

雍州刺史府戒备森严。长史王茂、中兵吕僧珍、参军张弘策、别驾柳庆远、功曹吉士瞻来到府中与萧衍秘密商议了大半夜。

第二日凌晨萧衍召集雍州文武官员议事。议事厅上萧衍神情冷峻,话语斩钉截铁:“昏主暴虐,残害大臣,杀我兄长,罪恶过于殷纣。我意起兵襄阳,与诸公共诛之。”

王茂、吕僧珍、张弘策、柳庆远等人应声赞同。王茂是雍州二把手,长史兼襄阳太守,以武功起家,他表态同意,雍州文武齐声响应。这种事情反应要快,略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早应该从雍州近来不同寻常地变化中寻到蛛丝马迹。决议全票通过。

萧衍环顾众人,加重语气,许诺道:“富贵功名、封侯拜相就在今日。诸公尽管努力,我萧衍决不食言。”萧衍的确没有食言,终其一生,没有杀害创业功臣。

襄阳竖旗聚兵,召集铁骑一千,战士一万多人,从檀溪捞出竹木改造战船,共计得船三千余艘。橹不够用,众将争橹,吕僧珍拿出事先偷偷打造的三百副船橹。

各地豪杰闻风而动,梁、南秦二州刺史柳惔起兵响应;华山太守康绚、老河口副将冯道根率部投奔;来的最快的要属上庸(今湖北竹山)太守韦睿。

韦睿出自高门望族,京兆杜陵韦氏,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若非萧衍起兵襄阳,恐怕韦睿一生只能做一个寻常官吏。名垂青史,有钱有门第无用,要有功业。韦睿生于刘宋元嘉年间,时年58岁,大萧衍21岁。两代人有代沟,韦睿与萧衍数面之缘,并无深交。

高门士族书香门第讲究文章清谈,亲戚们中间韦睿不出色、不出名。伯父韦祖征最看好他,认为韦睿学识过人。韦睿有过一次人生机遇,宋前废帝刘子业年间,袁顗任雍州刺史,用他做主簿。后来袁顗和江州长史邓琬一同起兵反对宋明帝刘彧。朋友们对于著名的浓湖鹊尾之战想必了如指掌。在那场全天下对抗南京的战争之前,韦睿预见到失败,找借口离开袁顗,从而免遭池鱼之殃。

有时候机会靠等待。萧宝卷称帝,天下大乱,陈显达、崔慧景相继起兵。雍州不少豪杰与韦睿谋划借机干一番大事业。韦睿点评当今人物:“陈显达非命世之才;崔慧景懦而不武;天下英雄将出于吾州。”

谁?自然是萧衍。韦睿把两个儿子派到襄阳做事结交萧衍。

当他接到襄阳起兵檄书,立刻砍竹做筏,率两百骑兵、二千步兵从上庸城顺流而下,日夜不停、倍道兼程赶往襄阳。萧衍见到韦睿,击案而起,大喜道:“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我大事成矣。”

从襄阳攻打南京,远隔万水千山,荆州是第一个攻取的目标,夺取荆州即可顺流东进。萧衍得知刘山阳率三千中央军即将抵达荆州。名义上刘山阳去益州做巴西太守,过荆州那是顺路。他的真实目的萧衍清楚得很,联合荆州兵来打襄阳。萧宝卷杀萧懿之前做好安排,如果刺杀计划没有得手就动用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