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东昏侯(第5/14页)

裴叔业和手下亲信官员登上寿阳城头遥望北方。朔风鼓荡,天地苍茫。八公山形单影只,一只轻舟行驶在烟波寂寥的淮水。几年前,这里战船浮江,金戈铁马,千军会集,好不热闹。想当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猎红旗、歌舞满城,淝水那场南北大战永载史册。

“寿阳,多好的地方啊!”裴叔业手抚城垛,感慨地对手下将士们说道:“你们想富贵吗?我能替你们办到!”众将面面相觑,不明白主将说这话什么意思。陈显达身亡,裴叔业那张沧桑的脸庞更加疲倦。

裴叔业的密使来到襄阳,向萧衍转达了裴叔业心中的秘密,“天下之事,大势可知,你我都逃不了。萧雍州若能坚守襄阳,或可自保。如若不然,回面向北,不失作河南公。”

在前朝诸将中,裴叔业比较欣赏萧衍,拉拢萧衍一起对抗中央,并透露了底线,一旦形势危机投降魏国,因为两人的辖区靠近北方。裴叔业的担忧不无道理,朝廷下达调防令,让他去南兖州。

别人推心置腹,萧衍诚心出主意,告诉裴叔业不要投降北朝,不要把所有事物想得那么美好。如果投降,魏国人肯定不会让您继续呆在寿阳,到河北给您谋个差,再想回江南不可得啦。朝廷中小人专权,小人只图近利,没有远略。您把家眷送到京城,他们安心,自然无患。如果真的派兵来,您率马步两万直取横江,断其归路,直接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天下大事一举可定,不比投降北方强吗?

以一州对抗天下,裴叔业没有萧衍的豪气。他与北魏豫州刺史薛真度书信往来,询问北方情况。薛真度是薛安都的族弟。(读过前卷的朋友知道,薛安都在反对宋明帝刘彧战争中失败,以徐州投降魏国,薛真度一块跟去的。)

薛真度是孝文帝宠臣,得信之后极力怂恿裴叔业投诚。说什么现在北方好,改革啦,风化日美,繁花似锦,衣冠得势。不是以前原始社会,不搞平均主义,没有民族成见。你看我,降将一个,官居方面大员。快来吧,别舍不得江南。等逼得走投无路再来,封赏就少了。

裴叔业犹犹豫豫下下定决心,玩起跷跷板,两面派人质。南齐朝廷发现他有异心,也不敢过于逼迫。寿阳是边镇,逼急了人家投降魏国。调防暂停,中央派人来安慰。眼见风平浪静,裴叔业的侄子们从南京跑来。由于逃得急,家眷都没带,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一个劲在他耳边叽叽喳喳:“用不多久中央军就来偷袭。”三个侄子均是禁军军官,不由得裴叔业不信。

裴叔业修书投降,降书顺表送给他生平最大的敌人傅永。那个在楚王戍大败裴叔业,孝文帝赞为“上马能击贼,下马做文章”的傅永。那位说,傅永不是撤职了吗?升升降降而已,那年头最难得的也是人才。傅永仍然镇守边防,辖区离寿阳最近。

傅永飞报朝廷。孝文帝二儿子、宣武帝元恪刚刚登上帝位,揽表大喜。真是天上掉馅饼,怎么就砸到我脑袋上了。先帝用兵数十万没有得到的东西,而今成为上天赐给我的登基大礼。元恪下诏把裴叔业大夸一顿,好话说了一箩筐,封裴叔业“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豫雍兖徐司五洲诸军事、征南将军、豫州刺史,兰陵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

元恪亲赐御马给骁将奚康生,下诏南方邻近寿阳边关各镇将,谁第一个进入寿阳城列土分封,重赏。魏国十万大军在彭城王元勰、总理王肃率领下赶赴寿阳接收、增援。

魏军大赛跑。前锋杨大眼、奚康生率铁骑五千日夜兼程,卷甲狂飙,竟然抢在傅永的前面进入寿阳城。傅永也不慢,同日进入。同日有先有后,杨大眼开国子爵,赏三百户;奚康生开国男爵,赏两百户;傅永清河男爵,没户。又有人要问,傅永边将,怎么跑不过从洛阳出发的骑兵队?那要把下诏令的信使揪出来问问。

魏军跑这么快,一则怕裴叔业反悔,煮熟的鸭子飞了,二则怕南齐派兵先下手攻下寿阳。

裴叔业永远不可能反悔,因为死人不能复生。魏骑未渡淮河,献城之后的裴叔业病死,时年63岁。卖国贼心里有负担。国和家哪一个更重要?当国家为一体时,国与家相依相存。当国抛弃家的时候,家就该好好想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