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时地利人和(第17/19页)

桂柳多独立孤山,山上有洞,为掩护其主力撤退并抢运物资,负责殿后的第13师团以服部支队为后卫,利用岩洞构筑了坚固防御。要想突破和攻占服部支队把守的这些岩洞,中方需要极强的攻坚能力,牺牲也必然十分巨大。

指挥桂北反攻的是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汤恩伯。在那一代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国内名将中,汤恩伯堪称佼佼者,也是“乱棒打死老师傅”的典型代表,指挥方面颇得日方军事学的真传,他没有让部队单纯从正面死打硬冲,而是采取了日军最擅长使用的迂回战术。

柳州攻击战打响后,第二十军奉命“超越追击”,迂回并攻下柳州东北的百寿。百寿既下,服部支队害怕后路被截,立陷恐慌,相应使正面部队的反攻也变得较为顺利。

1945年6月29日,柳州得以收复。

柳州之后是桂林。第二十军继占领百寿,又紧跟溃败之敌,一直追到桂林西门。经过几小时激烈战斗,首先入城,从而得到了汤恩伯的嘉奖。

由桂柳撤退的日军各部许多已丧失斗志,闻枪声即窜逃,过去那种疯狂的战斗精神荡然无存。一些疲惫至极的日军到了一座县城后,马上倒头就睡,连追兵到达身边都不知道,做着梦就当了俘虏。

第二十军沿着公路继续放开速度猛追,并抢在第13师团之前控制了界首车站。

界首车站位于桂林至全州的铁路中段,第13师团见界首车站已被第133师堵住,只得绕道界首车站以西的五旗岭。

五旗岭地形险要,友军第二十六军凭险设防,第二十军则沿铁路作横向进攻,使第13师团遭到很大伤亡。这时的第13师团补充了很多入伍不久的少年兵,看到身边同时入伍的同学同乡非死即伤,这些少年兵忍不住悲哭不已。

第13师团急召担任后卫的服部支队。服部支队是老部队,比较能打仗。依靠服部支队的迂回攻击,第13师团最终才得以通过五旗岭,退往全州。

1945年8月11日,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军联袂追至全州。

第13师团已经从全州仓皇撤走,城内只留守下一师两旅团。当然要放在过去,一师两旅团的规模应该足以抵挡,但此时日军战斗力已大大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师团还不及一个联队。

桂北适逢大雨,湘桂交界的黄沙河水猛涨,日军欲从全州顺利撤往湖南也十分不易。

1945年8月11日晨,第二十军看到城内起火,认为日军已经在作撤离前的准备,便一鼓作气击破当面之敌,攻入了全州城。

立功心切之下,第二十军已经恨不得骑到头来追敌,心理上有所松懈轻敌,事先未作仔细的警戒和侦察,没想到日军死到临头还会采用“倒打一耙”的战术——放火是真,撤退是假,全州城内已布满伏兵。

第二十军毫无防备,仓促败退,日军坦克战车队乘机沿公路紧追而来。幸亏战防炮及重机枪连赶到,封锁住了公路,才阻止日军前进,但包括重机枪连连长在内,许多官兵在激战中阵亡。

不过这是第二十军在抗战中最后的牺牲。

1945年8月15日,驻全川的第十一军司令官获悉了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就全州攻守战来看,当时日军仍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所以他们普遍对投降感到十分突然。第40师团的一位补充兵记述,他随部队北撤,8月15日那天早上,一起床就感到情况不对劲,因为周围聚集着黑压压的当地民众,且鞭炮声齐鸣。

这一天,接到通知的日军军官召集所部士兵,当众宣读了天皇停战诏书。士兵们如同听到晴天霹雳,以为自己在做梦:“不是说战无不克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必须停战投降?”

长期一边倒的宣传,导致在中国大陆征战的士兵对日军的总体情况一点不了解,以往他们也经常

能从地面拾到中方空投的传单,不过大多以为那是政治攻势,仅一笑置之而已。

当确证“日本军在这场大东亚战争上失败”时,士兵们全都耷拉下了脑袋。虽然还有官兵在大叫:“日本军没有败,我们也不懂得什么叫败。”可是谁都知道,那不过是几声绝望的嘶喊,一切已于事无补。

枪声停止了,战场平静了,第40师团补充兵看到空中出现了一架中美空军的飞机,“机尾拖着红色的风幡,滑过晴空向西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