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时地利人和(第13/19页)

在骑兵旅团对老河口展开第二次进攻时,事实上第115师团已接近老河口,并且掌握了前方“苦战”的情况,当时他们完全可以立即加入攻击,援助骑兵旅团。

可是骑兵旅团的“苦”把第115师团给镇住了,他们起先不知道防守老河口的是川军,从师团长杉浦英吉中将到一般幕僚、旅团长,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守军应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绝不能轻举妄动。

就这样,第115师团眼睁睁地看着骑兵旅团在自己面前垮掉了。当杉浦与藤田交接时,面对丧魂落魄的旅团长,杉浦倒是一副带头大哥的样儿:“把以后的攻击任务交给第115师团,请退到后方恢复战力吧。”

杉浦师团长与藤田不同,他毕业于士官学校第22期,久经战阵,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到抗战后期,这样资历和经验并重的一线师团长已经不是很多。

定下神来后,杉浦对第125师进行了资料搜集,弄清了这个师的历史以及装备情况,同时也对老河口的战场布局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第125师尽管并非想象中的“中央军”,但士气高昂,又有地空特种部队进行配合,能打垮骑兵旅团并非偶然。

第115师团系丁种师团,比丙种师团还低着一个档次,在日军级别体系中,独立混成旅团垫底,它排第二——倒数的。这种师团不仅兵员较少,而且基本没有特种兵配备,全是清一色的步兵,平时一般也不参加大型战役,像第115师团,此前就一直在铁路沿线担任守备。

杉浦认为,第115师团的战斗力比骑兵旅团要强一些,但强的也有限,若无足够火力,同样难以攻克老河口。

为此,杉浦一面请求第十二军司令部增派重炮兵,一面将进攻日期推迟,以便等待第39师团攻占谷城的消息。

谷城位于襄河西岸,距老河口西南仅二十多里。一旦谷城沦陷,老河口守军向西的退路将被自动切断,再攻城就要容易多了,甚至于可以做到不战而胜。

第39师团系驻武汉的第三十四军(原称武汉防卫军)所辖师团。为了进行长衡和桂柳会战,横山勇第十一军所属七个主力师团已全部南下,此后日军大本营便成立了第三十四军,以填补武汉周边防御的空白。

以第39师团来策应进攻老河口,是战前南京军事会议上就敲定的。第三十四军受命之后,从第39师团中抽出三个步兵大队,又在其他一些独立步兵旅团和野战补充队中抽了五个步兵大队,再加上一个炮兵队,编组成了可用于出战的“新39师团”。

对此次出击,从第三十四军到第39师团,上上下下其实都没有什么信心和把握。

“新39师团”看上去拥有八个步兵大队,好像兵力很强,但后加的五个步兵大队,都不是原来的整编制单位,全是这里一支,那里一支,由一个个步兵中队或机枪中队临时凑数,有些大队长级别的军官,亦为临时指定。此外,这些部队原先从事的是警备任务,能否胜任野战攻坚,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第三十四军参谋长为此指示说:“这和军校里的图上战术不同,要考虑对方以十倍于我的兵力向我进攻,因此最主要的一点是不要分散兵力,要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到襄河西岸。”

第39师团奉旨而行,把主要目标定位在了攻占谷城上,并在实战前,组织了相应的夜袭和攻坚训练。

1945年4月2日,第39师团所属前卫联队首先向谷城接近。孙震派第124师层层阻击,同时增调部队到谷城,准备和老河口一样进行坚守。

第124师占据道路两侧的高地,紧紧扼制着前往河岸的通道。战斗异常激烈,日军每占领一座山头,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最后前卫联队只好利用夜间潜行通过。

再往前去,中美空军又活跃起来。飞机对日军进行猛烈攻击,最多一次出动了十六架飞机,使日军出现了不小伤亡,以致于飞机一来,前卫联队就得赶紧停止行军,忙不迭地四处寻找隐蔽点。

好不容易到达谷城南侧,中间还隔着一条宽三百米的河。相关情况报到师团指挥部后,师团指挥官们心里全打起了鼓。

骑兵旅团在老河口折戟已有先例,谷城是老河口的后方,老河口不撤,谷城势必不能轻撤。这时第39师团后方已连续遭到第五战区其他部队的袭击,师团方面担心:即使前卫联队能顺利渡河,但若短时间内取谷城不下,而后续部队又被牵制在后方,前卫联队就可能因孤立无援而遭致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