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笑谈渴饮倭奴血(第5/12页)

因为山区的情报资料不足,拟定计划时,对平江究竟使用多少兵力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第33师团出兵平江,只是把平江作为一个障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迂回包抄长沙。不料平江没有拱开,还吃了大亏,这次幕僚们有所重视,决定使用第6师团、第40师团合力对平江幕阜山进行扫荡,以铲除来自侧翼的威胁。

阿南再次审查草案时,觉得如此用兵太过浪费:我一共才几个师团,怎么能把两个师团都拖在山区呢,而且还是第6师团这样的甲种师团,你们的脑袋是不是都被门框给夹了?

他拿起笔,刷地就把第6师团划掉,转用于湘北正面,只留下第40师团进山作战。

大战硝烟未起,杨森已提前闻到了味道。

新墙河是当时中日两军正面对峙的最前线,在河的两岸,各有一段空隙,即所谓的缓冲地带。休战时间久了,这里就成了两不管区域,既无人收税,也无人约束,第三方势力趁机渗入。

第三方势力跟两军都不搭界,属于混社会的,也就是三教九流、地痞流氓这类,他们在新墙河两岸开妓院设赌场,竟然让真空地带有了一丝畸形繁荣的景象。

杨森看在眼里,也派出一些精明强干的侦察人员,乔装打扮后去开设赌场,实际是以此为掩护来刺探日方情报,同时暗中进行严密监视,防止己方情报外泄。

一旦察觉到对岸日军警戒松懈,侦察兵便趁晚上越过河岸,深入敌后进行刺探活动。

日军前线的一举一动,都没逃过杨森的耳目。搜集到的所有情报显示日军正在进行战前动员,杨森一边将相关情报送至战区长官部,一边加强自身部署和防范。

第二十七集团军内部序列做了新的调整,除第二十军外,增加了滇军第五十八军,两军同守通城、平江,其中第二十军在通城以南,第五十八军在平江以北的幕阜山,杨森则坐镇于长寿街,进行左右调度。

阿南在正式发起会战攻势前,先派第40师团对幕阜山进行扫荡。第40师团刚一启动,杨森即命第二十军各师进行侧击。

杨干才作战的特点是快、准、狠。第134师潜师夜行,驰近第40师团的外围据点马鞍山,并出敌不意,在拂晓时分直登马鞍山顶,而守敌尚未知觉。

官兵齐呼:“抓活的呀,抓活的呀!”一边喊一边打倒了两个哨兵。山顶的日军不少,还有一门山炮,但听到外面呼声震天,不知道来了多少兵马,连抵抗都不敢抵抗,就逃下了山。

因侧击地点并非连绵起伏的深山区,日机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种飞机是德国送给日本的容克式轰炸机,比日军在淞沪战场上使用的飞机还要先进,俯冲投弹及机枪扫射的命中率很高,其凄厉的尖叫声也足以摧毁人的神经。

有一段时间,地面部队可以用机枪或步枪齐射,将飞机给打下来。后来日军在飞机腹部加装了一层钢板,便拿它没办法了。

第134师占领马鞍山,几乎兵不血刃,但在飞机的肆虐下,伤亡了二十多人。为免增加更多的无谓伤亡,杨干才传令撤兵,临走前,因带不走山炮,就用手榴弹将其炸毁。

第133师发起侧击后,吃的也是这个亏,夏炯的师部被日机轰炸,特务连也伤亡惨重。

虽未能取得重大战果,但侧击仍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由于第二十军的骚扰式进攻,第40师团的先头部队重松支队被迫将预备队留下应付,先单独进入山区,随后便跟杨森所指挥的第五十八军不期而遇,撞了个满怀。

第五十八军虽系云南地方军,却是“中央军”的甲种编制,坐拥三师十二个团,且此前未受过大的挫折,战力正强。而从第40师团到第十一军总部,对幕阜山的中方布局均云里雾里,重松支队竟然还以为前方一片坦途哩。

在迫击炮和手榴弹的猛烈袭击下,日本兵纷纷倒下,重松支队所据高地成了“凄惨的战斗场所”,眼看连联队军旗都快保不住了。重松支队想要反击,可是因为与预备队早已分离,又反击无力,支队长重松洁大佐急得大叫“军旗危险”,亲自拔刀督战,才没有被第五十八军给逼到家门口。

第40师团主力闻讯前去救急,杨森发现日军各联队中间出现了相当大的空隙,即指挥第五十八军乘隙杀入,将其分隔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