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笑谈渴饮倭奴血(第4/12页)

没有,连影子都没看到,第九战区主力直到撤退追击时才现身,可那时已不是你消灭他,而是他要揍你了。

自武汉会战以来,冈村在日本前沿将帅中一直既叫好又叫座,他走到哪里,脚底下的闪光灯就追到哪里,刷刷的一片,那真是人见人爱,这个风光啊。

到长沙,绊住了。

忙忙叨叨半天,还落一通恶评,这点儿背的啊。日本人的思维有时很机械,冈村不检讨自己战略战术上是否有失误,却埋怨中方在宣传上不配合:你们说我要占领长沙,纯属诬陷!

冈村从上到下都是一副挨骗受气的样儿,一个劲对上级嚷嚷着要再攻一次,以证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拿下长沙,或歼灭中方主力。

上级当然不会答应,组织一次大会战,所需惊人的人力物力,你以为是小孩玩家家呢?

过了没多久,冈村调任华北,第十一军司令官易人。新任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中将蠢蠢欲动,颇有超越前任之心,可惜他的运气更糟,一出门便摔个大跟斗,在江西上高被打得鼻青脸肿,而踹翻他的对手正是长官部位于长沙的第九战区。

第九战区所部按任务划分,可分成两个类别,其一是“中央军”主力兵团,包括第十军、第七十四军等,特点是善于正面攻防。其二是地方兵团,以杨森的第二十军为代表,惯于潜入敌后,破坏日军联络线和运输道路。

自第一次长沙会战以后,薛岳以主力兵团发起进攻,以地方兵团进行袭扰,行动活跃,越战越勇,已逐渐成为第十一军的最大宿敌。

1940年3月,木下勇少将接任第十一军参谋长,上任伊始,他就感觉武汉总部的气氛“普遍沉闷”。

与中国军队不同的是,日军幕僚一般拥有较大的发言权,在有的部队,幕僚甚至能代替主官进行指挥。木下勇当时就认为,要使武汉总部的气氛由“沉闷”变成“明朗”,必须以战养气,也就是俗话说的,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

一个月后,园部因在上高会战中指挥不当而被免职,由阿南惟几中将接任。阿南和木下勇的意见一致,都计划对长沙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挽回士气。

一二把手张牙舞爪,总部的老幕僚们却都面有难色。当着阿南的面,他们忍不住诉说起“湘赣会战”时随部队征战的情形,听完这些亲身经历者近乎声泪俱下的讲述,阿南和木下勇才终于明白,原来冈村并不冤枉。

湘北正面虽是平原,但水域较多,在没有湖沼的地方,第九战区采取了“化路为田”的办法,经过破坏,原有公路连痕迹都看不出来。冈村被逼无奈,只好以坦克车代替轧路机,利用秋旱田干,把田埂铲平,才勉强修出了临时性的简陋通道,尽管这样,后勤仍经常脱节,而且越往南进困难越大。

到冈村决定撤退前,日军步兵所携带的干粮,最多只能再吃一个星期,且已相当疲惫。而当时第九战区尚未使用的部队还有五个军之多,处于以逸待劳之势,以冈村的精明,这笔账他不会算不出来。

听到这里,阿南倒吸一口冷气,但他随后说的是:“攻取长沙不成问题!”

阿南经历显赫,先后担任过皇室侍从武官、陆军省人事局长,此前又在华北任师团长,是一个自我期许很高的人。当然他说不成问题,并不是真觉得没问题,而是认为只要假以时日,技术问题不难解决。

阿南指示幕僚,“高山大河何所惧”,新的长沙会战一定要打,不过从现在开始,就应着手对各种技术和细节进行具体研究。

第十一军参谋部于是展开工作,首先对一名被捕的第九战区长官部参谋进行审讯。这名参谋参与过湘北阵地的设计,他供认了湘北阵地的部署情况。接着,参谋部出动飞机侦察,确认其供述与实地情况相符。

此外,多次空中侦察,也使第十一军得以大致掌握战场道路的破坏状况。

若说这些侦察有什么空白点,那就是对山区阵地缺乏了解,基本心中无数。比如平江幕阜山,主要是杨森自己在布防,战区长官部的幕僚对此也不一定清楚,而复杂的山地对飞机侦察来说,同样是个盲点。

依据所获得的情报,阿南及其幕僚进行了多次兵棋演习,也就是在沙盘上模拟对抗,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