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瓜熟蒂落(第4/7页)

蒋介石如何决定,还得看王缵绪如何处置,看他能不能稳得住川局。

答案是否定的。王缵绪的嫡系人马已编入第二十九集团军出川抗战,他在四川等于是光杆司令,只有整军会议时编为保安队的一些老部队可为依赖,就是这些部队,还在刘兆藜名下。

当周围的川军各部陆续开拔,向成都逼近之际,王缵绪根本无力应战。与此同时,第二十九集团军代总司令许绍宗向重庆军委会发出电文,称他当代总司令已当了一年多,而按照相关规定,代理六个月就可以补升总司令。

许绍宗说,要么给他转正,要么他就带着自己的部队脱离第二十九集团军。

听到这一消息,王缵绪有种一篮子鸡蛋全要碎光的感觉,便情愿舍省主席不当,自己出川抗战,以保住集团军总司令一职。

1939年9月7日,蒋介石电召王缵绪飞重庆。事前,他已知道王缵绪愿意出川抗战,便安慰王缵绪说:“你到

前方把你的部队整训一下,我让人代理一段时间,你再回来。”

对蒋介石来说,现在棘手的已不是让王缵绪下台,而是新的省主席人选。

潘文华、刘文辉都想要这个位置,蒋介石不是不知道,但他认为两人都不称职:潘文华诚如王缵绪所说,已由昔日勇将变成了好色的登徒子,精力很差,难以应付川省繁重的公务;刘文辉则是心怀叵测,犹如刘湘第二,变着法都想在后面搞点事出来,蒋介石对他最不放心。

蒋介石的方案是让张群主川,这一意图甫一流露,邓、潘、刘就表示强烈反对,并通过他人直接告诉张群:“你现在主川的时机还未成熟。”

蒋介石闻悉后,电召邓锡侯、潘文华、刘文辉来渝。见面之后,他先好言安抚,说王缵绪不称职,我一定予以撤换,但时局艰难,还希望大家风雨同舟、共挽危局。

接着个别沟通,其实主要是跟潘文华和刘文辉沟通。

蒋介石问潘文华:“四川人为什么不满张岳军(张群的字)?”潘文华说:“岳军离川太久,大家不了解他,所以无感情。”

在召见刘文辉时,蒋介石便问他:“你们主张川人治川,张岳军川人也,你们反对,说彼此没有感情。王缵绪也是川人,你们在一起多年,为何又反对?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适合?”

刘文辉倒想说他自己最适合,但又不便直接讲出来,灵机

一动,施展出他的演说功力,洋洋洒洒地讲了一段典故。

刘文辉说,自古治蜀有名的,公推二人,一为西汉时的文翁,一为三国时的诸葛亮,如今四川各地的很多庙用于纪念文翁,川康农民头包白布,则沿袭于当年民间为诸葛亮挂孝。

刘文辉越说越得意:“文翁是安徽人,诸葛亮是山东人,都不是川人,可见无论是谁,只要爱川民如子,川民便敬之如父,与出身籍贯何关?”

多宝道人如此引经据典,是为了回应他为什么要反对王缵绪,孰不料话一多就有了破绽。

蒋介石听后沉思片刻,过了一会忽然开口:“既然这么说,只好由我来兼任省主席了,以贺国光任秘书长,代行职务。”

你不是说了吗,只要“爱川民如子”,可以不管出身籍贯,蒋介石是浙江人,你敢说不符合条件?

刘文辉没想到蒋介石还有这一手,顿时呆住了。

作出这一决定后,蒋介石又单独召见潘文华,对他说:“省主席一职,本来要借重你来担任,但是大巴山防务很重要,关系国家安危,恐怕你难以兼顾。因此由我来兼任省主席,一俟时局稍缓,这个位置仍然留着给你。”

潘文华的反应也跟刘文辉一样,哭笑不得。冠冕堂皇的理由原本都是他们用来对付蒋介石的武器,不料老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拿来堵住了他们的嘴。

再复杂的表情,也难以掩盖

毫无准备的智商,潘文华手足无措,脑子里有如一团乱麻。蒋介石那里则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国防部已经敲定,要向大巴山工程增拨十万元工程款,你回去后要认真把工程搞好……”

川局再度得以恢复平静。王缵绪卸任离乡,临行时他向蒋介石提出,想把保安处的那些老部队收回,随其一道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