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遍地都是焦土(第5/8页)

回到山西时,太原会战已经结束,由于邓、孙在娘子关战役中表现一般,第二战区对川军的评价不高,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也只把李家钰的第四十七军作为二线兵团使用。

当时他预计日军攻下太原后,会从晋北南下,若把李家钰摆在晋南正面,恐怕应付不了,因此命其守备晋东南,重点是长治和东阳关,如此可以偏开敌锋,最多也仅需担负一些侧击任务。

谁料日军偏偏不走正面,而是继续使用了最为擅长的攻击战术:分别从河北和河南迂回,一个击东阳,一个击长治。

二线兵团被迫扛起了一线兵团的活。因在川中内战中曾依附刘湘,李家钰在补给方面要比邓锡侯、孙震好一些,每个步兵连均配有三挺捷克式轻机枪,但步枪不行,大多为李家钰所在防区遂宁兵工厂的土产品。这些“遂宁造”质量很差,打的时间稍长,子弹壳就会卡在枪膛内,再也不能打了。

霉运这东西都是组团而来,东阳关工事为李家钰到防后才修筑,这一带山区无法挖战壕,用石头垒的胸墙很容易倒塌,而且石头飞起来还会打伤人。

步枪不能用,工事不可靠,川军士兵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搬起石头砸过去。

要是在四川内战,这种英勇精神有可能吓退对手,但在日军面前完全没有可能。执行这次迂回的是第108师团,兵员多数为弘前第8师团的退役兵,年岁在三十到四十左右,参加过长城战役等重大战争,具备较高的野战技能。另外,该师团还有一个炮兵联队,这也是仅有少数迫击炮的川军所远远不及的。

第四十七军伤亡奇重,师长李宗昉请示李家钰,要求即行撤退。李家钰把牙一咬:“你们的任务是死守东阳关!”

东阳关实在守不住了,李宗昉被迫撤退。有一个班未接到撤退命令,一直打到最后一名士兵,这名士兵被包围后,拉响手榴弹自杀了。

东阳一战,第四十七军仅阵亡者即在两千人以上。当地民众自发修建了一座川军庙,每年到了东阳之战打响的那一天,都要演上一场戏,以志纪念。

第四十七军首次参与抗战,其作战经验大多来自于四川内战时期,比如防守东阳,就来自于那个时候的死守战术。

过去川军对川军,这样的战术颇为有效,因为大家都没什么重武器,你任他怎么踢打,就是死活不撒手,对方通常拿你一点办法没有,然而日军不同,日军有重炮。

武器限制战术,从滕县到东阳,川军都在重复同一个悲剧,他们别无选择。

李家钰要在长治创造纪录,打破这个局。

在对守军李克源旅进行动员时,他说:“各县老百姓准备下许多粮食,足够你们吃上一年。”

官兵们听后很受鼓舞,战斗前,即把老百姓全部迁出城,将城门全用砖石和沙袋封堵,还挖了防空壕以躲避敌机。

尽管大家非常卖力,可相同的一幕还是一点不差地出现了:日军集结火炮猛轰,在北门城墙一隅轰开了一个缺口。

川军分头封堵,向日军展开肉搏冲杀,一名连长胸口负五处刺刀伤,称得上舍生忘死,然而仍然挡不住日军的大批涌入。

像滕县城破的那一刻一样,日军占领了城上,居高临下,守军在城墙下无法伸展,旅长李克源亲自督战,接连发起两次反击,都无法奏效。

日军占据制高点后,即向城内扩展。川军分段巷战,有的爬上屋顶,有的隐蔽在小屋内,枪支打坏了便用刺刀和日军硬拼,又有一名营长战死。

李克源见伤亡重大,城已失守,便下令撤退,同时他将幕僚和勤杂人员集中起来,组成总预备队,亲自率领,轮番掩护,战斗至夜才得以撤出长治城。

这一战,从李克源到他的参谋长均受重伤,川军伤亡达到千人以上。李家钰尝试突破,但他失败了。

长治失守后,第108师团长驱直入,又拿下卫立煌所驻节的临汾,往南一直席卷黄河渡口风陵渡。

晋南局势由此变得一片混乱,第四十七军被抛于敌后,陷入包围之中,随时都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李家钰焦虑不安,甚至想到自己可能会步邓锡侯在南盘村的后尘,被日军俘虏。正好当时电台也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没人管得着他,便决定西渡黄河去陕西,以便尽早脱离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