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遍地都是焦土(第2/8页)

在洪洞休整时,川军曾与由红军改编的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相邻而居。两军在内战时彼此为敌,因抗战中又成了友军,平行一比较,八路军的军容军纪包括作战能力,让邓锡侯和孙震几有自惭形秽之感。

同是参加太原会战,川军在晋东娘子关损兵折将,折了个大本,八路军却在晋北平型关巧妙伏击,赚了个过瘾。尤其是参与那一仗的林彪第115师,很多人都穿上了缴获的黄呢大氅,骑上了东洋马,扛上了“歪把子”轻机枪(又称牛腿机枪)、三八大盖、掷弹筒……邓锡侯和孙震看到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对八路军的游击战术相当服膺。他们把作为四川老乡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请到军部,专门给连长以上的军官传授游击战术。

孙震在组织两下店、郭山两战的同时,也效仿八路军,派了一个团潜入日军已占领的邹县、曲阜之间,展开游击作战。

邹县相当于日军的前沿,曲阜是后方,二者中间的小雪村、凫村一带为输运军火补给的交通要道,就仿佛是太原会战时的平型关,川军便在两村附近伺机下手。

就在两下店之战打响的同一天,曲阜开出三辆小轿车,经过小雪村时被伏击部队发现。

此前川军已破坏了公路,但因消息封锁,日军并不知道,一看无法前进,一行人便下车察看。这时远处伏兵出其不意地从后面切断了公路桥梁,迅速包围上来。

日本人大吃一惊,正要寻路开溜,近处伏兵呼地一声杀了出来,先猛掷手榴弹,再用步枪密集射击,横竖非得热闹一下不可了。

遇上伏击,都是一群打你一个,累吧?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小汽车上的鬼子全都变成了死人。

那天下午,这一幕在凫村得到复制,不过这次网到的是一辆大卡车。两次伏击,共消灭日军四十人,内含一名翻译官级别的高级官佐,缴获三挺歪把子及几十支步手枪,还有一批军用地图和文件资料。

尽管没有平型关大捷那样大的收获,可川军上下还是开心不已,因为损失极小,风风火火打了一天,除上午伤亡了三人外,下午无一人损失。

川军的异军突起,引起了日本统帅部的极大重视,认为自川军进入鲁南战场后,活动就“特别活跃”,需谨防其大规模北上。中方舆论也给予川军以较高的评价,《大公报》专门登载了川军作战的经典战例,川军士气为之大振。

对孙震及其川军而言,遗憾之处是因无炮兵配合,无法彻底收复失地,只得在两下店一带与敌形成胶着状。

进入三月,孙震得到情报,矶谷师团主力已经集结,并组建濑谷支队大举南下,形势越来越紧张。

1938年3月10日,孙震亲赴前线部署。他把滕县设为固守中心,在滕县以北设立两道防线,其中界河为第一线,北沙河为第二线,同时任命第122师师长王铭章为前敌总指挥,坐镇滕县指挥防守。

四天之后的拂晓,濑谷支队从两下店发起攻势。

日军在华作战,为使其行动更加高效灵活,往往都会以支队形式对出击部队重新进行编组。濑谷支队的主干是濑谷启第33旅团,成为支队之后,由师团配属了大量特种部队,从骑兵、工兵,再到重炮、野炮、坦克,统统齐全。

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主力精锐,仅武器而言,就根本不是川军所能抵御的。川军没有大炮,只有迫击炮,其命中精度差,有时炮弹还会触地不炸甚至于炸膛,此外,射程也很短,两千米开外就没什么杀伤力了。步枪更要命,所有枪支,枪膛内的来复线几乎都被磨平了,子弹出膛的声音,是嗵嗵嗵,跟土枪相仿,那叫一个难听,以致于士兵都不太愿意用枪射击,仅准备在短兵相接时,用马刀和手榴弹解决问题。

由于感受到的威胁不大,濑谷支队在战场上跟演习一般,他们先以坦克、骑兵搜索,再用步兵纵深跟进,有条不紊,完全是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

照面之后,一个迂回,川军在界河的后方预备队便被冲散,以致指挥官在撤往滕县时,都来不及给前线部队发去指示。

这样打法造成的后果是,尽管川军的前线主阵地还在,但日军往往已迂回到其身后,其进展速度快到出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