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15/19页)

可实际上,与“二王”相比,潘文华更像一个老练的政客。长达八年的重庆市长经历,以及与钟体乾等谋臣相对密切的关系,都为他占到了先机。

“二王”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把钟体乾等人放在眼里,相反,潘文华更清楚谋臣在政坛上纵横捭阖的手段,因此对钟体乾等人言听计从。

潘文华的部属于此时在幕后大力造势,说刘湘临死前,已确定潘文华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召其前去,执手相看泪眼,还呜咽着唤其“仲三”(潘文华的字)等等。

这种说法实在可疑,因刘湘死前早就不能言动,连遗嘱都无法口述,又怎么能把场面搞得如此生动呢?

再有疑点,对需要它的人来说,也会变成真实故事。

甫系原有“三老”之说,即钟体乾、张斯可、乔毅夫,但蒋介石在汉口向“甫系三老”宣召,张斯可不顾钟、乔二老的反对,执意要去会蒋,于是睡诸葛亦与钟、乔反目。

这个时候,太需要“忠臣”了。钟体乾把刘湘的“临终托付”拿出来作为凭据,又将几个候选人比较了一番:王陵基“粗暴”,王缵绪“老乱”,唐式遵“瘟症”,结果是潘文华较为忠厚,就选他了。

“老干部”的作用从来不容低估。在现实政坛中,哪怕这些老头子退了休,都可能对人事产生关键影响,更不用说尚在其位了。经过钟体乾等人的暗中运作,绝大部分甫系人马都开始倒向潘文华。

得到钟体乾的支持,潘文华趁热打铁。他腰缠万贯,有的是钱,回川后就把重庆原属自己的大片土地,转送给刘周书。刘周书是个农村妇女,跟着刘湘也没享到过多少福,现在丈夫死了,原来的部下还对自己这么好,一下子既感动又激动,当下也不想再做挂帅出征的“现代秦良玉”了,转而把潘文华指定为刘湘的继承人,使潘文华更成为了众望所归的最佳人选。

“二王”全被蒙在鼓里,一直到励进会召开大会,选举正式会长,两个家伙还笃定得很,以为自己当选,乃是坛子里面捉乌龟,手到擒来的事。

当天钟体乾先发言。他说:“甫公死后,这个班子还需要有人继续领导。我个人的意见,是选一个平素甫公最信得过的人,来继承他的事业,从而使他放心于地下。”

钟体乾语毕,立即有人响应:“推潘文华继任本会会长!”

“二王”还没回过神来,会场上已掌声四起。有人起而补充:“潘文华作领导,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如果有人反对,定是川奸,我们将共去之。”

又是掌声,又是呼应。

“二王”面红耳赤,跟着拍了几下巴掌,便灰溜溜地离开了会场。

潘文华当选励进会会长,前线如刘兆藜,后方如彭焕章,一众将领皆示臣服,使得潘文华在川根基逐渐稳定了下来。

落选的王缵绪先是瞧不上潘文华,看到潘文华真的有望继刘湘之后成为新的帮主,便马上调整情绪,与潘文华谈起了合作。

“二王”的官场性格完全不同,灵官成天一副宁折不弯的样子,王缵绪向来都很灵活。说到底,搞政治嘛,没有气节,只有节气,适当转个弯是必要的。

合作得有资本。王缵绪的资本是他在留川部队中拥有一定实力,而潘文华回川时还是一无所有,光杆一个,所以生意才谈得起来。

王缵绪早就设想好了双方的合作模式:由他出任省主席,潘文华出任绥靖公署副主任;三个月后,王缵绪率部出川抗战,潘文华兼理省主席。

三个月,就三个月,你让我过一下主持川政的瘾,然后就什么都是你的了。

潘文华欣然同意。当钟体乾及励进会高层表示异议时,他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不过是在施计利用王缵绪罢了。

“王缵绪诡计多端,对第二十一军的内幕知道得最清楚,如果不把他拉住,他必然倒向蒋系阵营,不如先把省主席职位给他,使他站在我们这边,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在潘文华看来,他已经拿到了“绿玉杖”的一半,另一半也迟早是他的,不用过于着急,同时,也可以借此向外界显示他的谦让大度,看起来会更像刘湘的衣钵传人。

顾祝同在重庆望眼欲穿,巴巴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败兴消息,只得匆匆返回汉口向蒋介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