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14/19页)

会场气氛越来越紧张,众人大有冲将出去活捉傅常等三人的架势。王陵基一看不妙,急忙进行解释,并以身家性命担保此三人只是传话信使,绝无危害四川地方的意图和举动,会场这才安静下来。

会议结果,一致反对新提议,也就是拒绝张群入川。

傅常等人仓皇出奔,飞回汉口向蒋介石汇报时,都说是邓汉祥一人从中作祟。

在蒋介石原先的印象中,邓汉祥是最接近“中央”的,且与张qún_jiāo情不错,连他都站出来阻止,可想而知,张群入川是再不可能了。

只好换人,张群换成了顾祝同。

在蒋系阵营,顾祝同是个特殊军人,或者说是个极有政治和交际手腕的军人。他明白,在留守川军高度团结的情况下,他这个“外人”要是贸然入川,其下场和境遇可能比张群还惨。

顾祝同想到了参加淞沪会战的四十三军军长郭汝栋,不如借用一下他的人脉。

郭汝栋过去混迹川中,与潘文华私交很深,他奉顾祝同之命与潘文华见面密谈。

潘文华自从在前线被予以撤职处分后,感到大丢脸面,情绪一度十分消沉。蒋介石虽已将他的处分令改为“撤职留任”,但与已跃升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唐式遵比较,还是抬不起头。因此潘文华一直未去部队,而是躲在汉口闭门不出,夜夜“孤灯萤然”,瞻望未来,除了彷徨还是彷徨。

郭汝栋来的正是时候。他在密谈中告诉潘文华,说顾祝同很信任你,你的“撤职留任”也会很快撤销,并将内定你为集团军总司令。

潘文华了解了一下,对方无非想让他陪着一道去成都上任,然后加以支持,这个买卖划算啊,为什么不做?

潘文华反应热烈,蒋介石和顾祝同便知道事情有了转机,“撤职留任”果然很快就撤销了。之后,除蒋介石出面宴请外,顾祝同又亲自找潘文华商谈,表示他本人主持川政只是过渡性质,将来还是要全力扶植潘文华。

一切妥当,顾祝同这才放心地同潘文华、郭汝栋三人乘专机飞往重庆,先由潘文华给成都的王陵基通长途电话。

电话通了,王陵基一听便火了。

省主席是张群还是顾祝同,都无所谓,关键是把他给甩在了一边,什么好处没有,这算怎么一回事。

灵官当即在电话中对潘文华说:“如果顾祝同敢飞成都,我就用机枪大炮在机场上迎接他!”

顾祝同听得此言,便知道成都去不得了,只得叮嘱潘文华先行赴蓉。

潘文华到成都后,首先与钟体乾、乔毅夫接洽。他起先对四川地方如此反对张群还不甚了了,以为真的是张群个人不受欢迎,几轮谈下来,才弄清楚,原来反张群就是反蒋介石,把张群换成顾祝同,还是一样,只要是蒋系阵营派出来的,一律抵制。

事情很明白了,如果他潘文华帮着顾祝同说话,就是站在蒋系阵营说话,毫无疑问也会沦落为唐式遵、傅常一样的“叛徒”,被人人喊打。

好险,差点上了蒋介石和顾祝同的当,那个集团军总司令的承诺不是香甜可人的大饼,而是能让你掉坑里的诱饵。

潘文华立即决定改弦更张,抛掉顾祝同,与留川军人站在同一个立场。

潘文华回川,没能让顾祝同当上省主席,却为“后刘湘时代”的继承人之争增添了一个新的人选。

要知道谁是刘湘事业的衣钵传人,首先要看他是不是励进会的继任会长。

当时的留川将领,大部分都是励进会的重要骨干,保安团和保安队的团长、大队长,也大多是励进会会员,说这个组织控制着留守川军的命脉,也未尝不可。由于励进会会址位于成都文庙后街,当时社会上纷传:“四川的政治中心在文庙街。”

在潘文华入局之前,一堆人记挂着上位,不过最有信心从死去的老大手里接过绿玉杖的就俩,王陵基和王缵绪,可称“二王”。

王陵基身为代理会长,以为光凭老资格就能降服众人。王缵绪则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在部分留川军官中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励进会的一些旅级中层军官都看好他,愿推其为首领。

“二王”皆视对方为唯一竞争对手,他们几乎没有考虑潘文华。原因是潘文华系光杆回川,回来后又杜门谢客,不问时事,看上去既无实力也无yù_wàng参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