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17/19页)
既然从外面钻不进去,那就只能采取一个办法:以川制川。
1938年3月16日,蒋介石推出一系列措施,将邓锡侯奉调回川,出任川康绥靖主任,潘文华任副主任,向刘文辉作出许诺,答应在西康建省后,由他任西康省主席。
当时日军正大量收集有关中方的情报,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分析认为,蒋介石把邓锡侯调回四川,将四川问题的解决托付给他,如此软弱妥协的态度过去少见。再联系蒋介石腰间缠有绷带,单独步行困难的传闻,日军方面大感庆幸,甚至认为蒋政权的前途已经靠不住了。
他们并不知道,这只是蒋介石“以川制川”的第一步。通过这一步,不仅从表面完备了西康人事结构,更重要的是借此挤掉了一直在幕后“兴风作浪”的钟体乾和乔毅夫,而后面这两人还有苦说不出,称得上是一套极其漂亮的组合拳。
接下来再敲定四川省主席。蒋介石要来了侍从室整理的调查材料,这份材料对四川军政首脑的情况逐个进行了跟踪,在“王缵绪”这一栏上如此记录:刘湘逝世之日,留川部队中以王缵绪资望较高,但是在“中央”让邓锡侯回川任职后,王缵绪“极失望,怨恚颇甚”。
蒋介石反复斟酌之后,决定给这个王缵绪一点“希望”,特召其到武汉见面。
接到电报,王缵绪那个激动。正兴冲冲要奉召启程时,他意外得知,杨森也将前往汉口。这让他马上着急起来,担心杨森半路抢了他的省主席,便约杨森一道前往汉口,路上好用话语试探。
见面之后,杨森快人快语:“过去我不该与刘甫澄冲突,其实我和他就是哥俩,他当大哥,我为二哥。如今大哥死了,就应该二哥继承,那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王缵绪一听脸色都变了,这不摆明来截道了吗?
孰料杨森倒是另有打算:“你和潘文华要主持四川军政,我支持,不过第七战区不应该因刘甫澄死了便告结束,你们应该主张恢复第七战区。我可以给你们效劳,来当这个第七战区的司令长官,这样内外维护,对大家都有好处。”
王缵绪这才弄明白,杨森对“绿玉杖”没兴趣,对打仗和指挥川军有兴趣。也是,杨森从来没觉得他比刘湘矮过一头,怎么肯当刘湘的“孝子贤孙”或者是接班人呢?
发现是虚惊一场,王缵绪这才吁了口气。他根本不关心第七战区是否要恢复,他关心的是省主席大印。
当谒见蒋介石时,王缵绪那神情真是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私下里的那些咒骂和牢骚都不知飞到了哪个爪哇国去了。
说白了,王某就是后宫一不得宠的妃子,如今老头子翻了他的牌,眼见着要招寝了,能不喜出望外吗?
当蒋介石问他家里有几个子女时,王缵绪一时紧张,竟然回答:“因为多娶了几个老婆,便多生了几个儿子,我一生就做了这一件混账的事。”
蒋介石向来不苟言笑,听到这里,也不由笑了起来。
回川之后,王缵绪还得意地向别人描述,说着说着,他也觉得有些不妥,便自我解嘲说:“我娶了几个老婆,他老蒋还不是有过好几个老婆,只不过跟我不同,是离了婚再娶罢了。我混账,他不是一样的混账吗?我这是幽默,在暗讽他哩。”
1938年4月26日,蒋介石改派王缵绪代理四川省政府主席,邓汉祥仍任秘书长,把省政府的一套班子装备了起来。
当一张张板凳安好,大家各就各位,蒋介石曾发现并为之头疼的那个特点再次重复:两套班子五个人,抱起了团。
两套班子是绥靖公署和省政府,五个人分别是主持西康军政的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主持四川军政的王缵绪、邓汉祥。五人轮流做东,以吃饭为名,商量如何表面拥蒋,暗中防制,以使蒋介石对川康无从下手。
眼看“以川制川”即将前功尽弃,全面破产,“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
这个“人”,就是王缵绪。
王缵绪对潘文华说,三个月后把省主席交出来,并非真心话,他不仅不想交还,还记挂着早日转正,把头衔上的“代”字给去掉,为此,他甘愿冒大不韪,上演一出潜伏的好戏。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王缵绪认为自己已经是老蒋的人了,给老蒋充当探子,为其通风报信,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好亏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