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关还是开(第5/21页)

郭勋祺人称郭莽子,和年轻时的刘湘“刘莽子”一样,在战场上很猛,当下他也不管过去的中央红军有多少,便自做主张,下令部队改堵截为尾追。

1935年1月24日,红一军团进占黔北的土城,随后中央纵队及红三、五军团也陆续抵达此处。

土城距离泸州仅一百多公里,从泸州渡江的意图更加明显,潘文华赶紧组织兵力进行阻击。

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当天,郭勋祺的前卫与断后的红五军团发生交火。经一个小时的激战,红军经梯次掩护后撤离。

之后,郭勋祺仍紧咬住红军死死不放。

要说郭莽子幸运就幸运在,刘湘在第二十一军中推广了“新战法”,尽管郭勋祺追得异常生猛,连续三天都不舍不弃,但进击不再像以往那样毛毛躁躁,一路过去,都有部队担任掩护和搜索。

1935年1月27日,在徒步搜索到一处叫风筝坝的地方时,有人捡到了一张油印文件,这张文件四寸宽,被捏得皱皱巴巴,显然已在很多人手中传递过了。

郭勋祺将文件展开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这是红军制定的一份秘密军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红军将在土城附近张开口袋,将他的旅全部歼灭。

联想起红军近日都是稍事抵抗便即行退却,郭勋祺感到计划可能属实,于是马上传令前卫团停止追击。

油印文件如何会失落,现在已无从查考,但它的内容却千真万确。

当时遵义会议已经结束,曾经靠边站的毛泽东再次走上了军事指挥的舞台,突然从屁股后面冒出来的川军引起了他的注意和重视。

通过情报,得知郭勋祺率领的不过是一支川军孤旅,仅三个团,六千之众。毛泽东大感意外,说红军有数万之众,他敢于以六千人不知死活地猛追,真是一个自寻死路的莽子。

毛泽东在江西不知击败了多少敌军,连张辉瓒都中了他的诱敌之计,一个尚名不见经传的川军小将哪被他放在眼里,不过是桌上的一味下酒菜而已。

潘文华加强防御后,红军往北受阻,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采取“北守南攻”的策略,先集中力量消灭从后追击的郭勋祺。

就在郭勋祺捡到油印文件的前一天,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通报全军:“吸引敌人(郭勋祺部)于土城之东,准备会合三、五军团共同歼敌。”

土城战役是毛泽东复出后指挥的第一仗,对打好这一仗,从他本人到整个中央红军高层都相当重视也极有信心。

1月27日这一天,毛泽东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到土城后山再次观察了战场地形,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则对部下说:“你们准备啊,准备接待俘虏”。

一张小小的油印文件,把郭勋祺从覆灭边缘拉了回来,否则他就是“张辉瓒第二”了。郭勋祺惊出一头冷汗,他找了几个当地人,结合地图,对土城附近的地形重新作了一番研究。

风筝坝距离土城仅十五公里,一出坝就是关子门大山,翻过大山,便是深谷。这座深谷长达五公里,四周都是犬牙交错的各种小山头,只有中间一条可供单人行进的小道。从捡获的文件上看,此处山谷也正是红军要施行三面夹击的预设阵地。

郭勋祺询问当地人,得知关子门其实是绕远了,如果直走,应为狮子岭大山。

狮子岭距土城仅十二公里,就是说比关子门要近三公里,但来往行人都甘愿多走三公里,而不翻狮子岭。原因是狮子岭山如其名,此地形势险峻,杂草丛生,常有毒蛇猛兽出没,而且无路可通。

一查地图,上面确实只标示了关子门这一条路。

眼前不是“鬼门关”,就是“狮子国”,似乎横竖都过不去,郭勋祺颇不甘心,便问当地人:难道就从来没有人翻过狮子岭?

回答说,也有,不过不是行人,而是那些打柴割草的。

郭勋祺眼前一亮:“如果有打柴割草的人来往,部队当然就可以攀登上去。”

他随即抽出一营翻越狮子岭,直插通往土城的道路,同时派兵增援关子门方向的前卫团。

前卫团沿途都没发现红军,还以为红军早就逃得没影了,等到郭勋祺的传令兵赶到,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赶紧遵令先占据山谷内的有利地形。

伏击不成,毛泽东转而组织三、五两军团,向控制着猫猫岩、青杠坡、凤凰嘴等高地的川军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