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关还是开(第14/21页)
红三军团大将黄克诚直言不讳:“我军可以绕过会理直接北上,不必攻打会理,决定强攻会理是一个失策。”
林彪干脆提出让彭德怀站出来指挥,毛泽东当即反击:“你是娃娃,你懂得什么?”
坑道作业继续。
1935年5月14日夜,红军从东城墙实施爆破,再次对会理发起攻击。在此之前,刘元塘已通过“瓮听法”侦察到了方位,并照上次的经验做了安排,城墙刚刚崩塌,川军便用手榴弹和石灰罐,甚至是迫击炮弹向红军大量投掷。
一个小时后,红军攻城失利。经过七天七夜的攻坚战,红三军团蒙受了重大伤亡,但仍没能撼动会理城防。
这是最后一次尝试,经过这次尝试,毛泽东也终于认识到攻克会理之难,他随即下令撤围会理,绕道北上。
因会理一战,刘元塘被蒋介石晋升为陆军中将,并通令全国。
自会理之后,红军便力避攻城战,同时用政略代替兵略。
身为川人的刘伯承被任命为先遣队司令,承担给大部队开道的任务。早在川军时期,刘帅便与德昌守将相识,他派人送了封信过去,告知对方红军只是假道西康,不想争城夺地,双方可以互不侵犯。
这德昌守将阅信后,觉得很有道理,人家经过而已,何必与之拼命呢,于是只象征性地打了一下,实际上是不战而弃德昌。
会理、德昌之后,便是西昌。驻守西昌的刘元璋虽比三国的刘璋多出一个字,但打仗的水平不见得更高,三线布兵,说要“麻”红军,其实大半是为了“麻”他自己:西昌的兵最多,可赖以壮胆。
他把刘元塘的一套搬了过来,也烧掉城外民房,做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架势。
红军进德昌,是因为不用打仗,既然西昌跟会理学,便不再逗留,而是绕道直插大渡河。
早在红军围攻会理时,其进军路线就已非常明朗,就是奔着大渡河去的,这让雅安的刘文辉如坐针毡。
原本困扰刘文辉的,不过是穷,这倒也罢了,生活嘛,无非就是凑合着生,凑合着活,咬一咬牙便能挺过去。但当他看出红军的矛头所向,就觉得挺不过去了。
大渡河是刘文辉的第二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红军冲过这道防线,他在西康的大本营雅安便会无险可守,而雅安一旦被攻破,刘文辉也就彻底完了,他只能像田颂尧那样,给自己的毕生事业画句号。
这比让他死还难过。
大渡河一战,毫无疑问关系到刘文辉的生死存亡。如果他还处在全盛时期,根本眉头都不会皱一下,那个时候,若说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他啃不动的,无非两样:鹅卵石、牛犄角。
眼下,他早没了这副好牙口,部队士气低落,装备低劣,要跟红军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尽管刘元塘守住会理这件事给他挣了面子、捞了声誉,但刘文辉心里十分清楚,特例是无法复制的。
在与部将、幕僚反复商讨后,刘文辉决定将驻守雅安的第五旅调往大渡河。
第五旅守于大渡河北岸,南岸叫做安顺场,往西十里,就是石达开当年兵败之所:“紫打地”。
安顺场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安顺场的这个地方官跟通安江防大队长类似,都是没见过世面、一脑子豆腐渣的土财主。在第五旅到达后,他本应带着地方部队撤到北岸,可却迟迟不肯挪窝。
倒不是这厮还不知红军的厉害,而是舍不得立即离开。
红楼梦中描写秦可卿办丧礼,用了王爷的“樯木”(实际应为楠木)棺材,此棺木号称万年不坏,细看时,“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
要论做棺材的上等材料,楠木以下,即为杉木。
安顺场一带就有沉埋于地下几千年的香杉木,雨季一到便会被冲刷而出,这些杉木经过水土侵蚀,已变成坚硬木质,永不腐坏,当地称为“建板”,价格很是不菲。
这些香杉不管在安顺场的哪个区域被发现,都属“政府所有”,当地居民必须报缴,并且在运走之前,还有看守责任,损坏了还要赔。
安顺场的地方官就靠香杉发财,如今雨季将到,一想到收不成杉木,做不了生意,心里就油煎火烧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