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是关还是开(第13/21页)

过了一会,西门外又枪声密集,刘元塘判断,可能是江岸部队撤回,为红军所阻。

这时包围圈已越来越紧,刘元塘把心一横,tuō_guāng上衣,只穿一条短裤,腰上拴一红肚兜,手舞马刀,领着三个上了刺刀的步兵连出城接应。

“刘魔王”变为“红孩儿”,左右都是妖怪,不过好歹把人接进了城内。

一看不是两个团,只有一个团。原来,在接到刘元塘回防的命令后,其中一个团以为回防会理必无生路,已直接逃往西昌去了。

刘元塘恨得牙痒痒,但既然已有两个团,先守着再说。

除留下两个营作为预备队外,他将所有部队都派上了城头防守,平均每个垛口分两个兵。

晚上,刘元塘又将浸透煤油的棉花团作为引火物,抛到城外民居之上,将其烧毁,既防止红军利用民居接近城垣,又借以扫清射界。

1935年5月9日,包围圈完全合拢,由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向会理发起猛攻。

起初,川军没有守城经验,喜欢伸出头向下查看,因此常被红军击中头部。以后学乖了,官兵纷纷用城砖或铁板遮着脑袋,才减少了中招的几率。

刘元塘在每个垛口都摆了瓦罐,里面装满石灰,当红军用云梯或钩锁登城时,守军便立即投掷石灰罐,红军眼睛被石灰刺伤,导致无法前进。

红三军团伤亡很大,一名团参谋长战死,彭德怀和红三军团素以能打硬仗著称,但面对刘元塘的固守,也感到难以速战速决,遂建议放弃攻城计划。

当天晚上,在金沙江南岸担任掩护的“铁后卫”红五军团渡江,中央红军全部过江入川。船只则被一个不留地予以烧毁,使得追到南岸的薛岳暂时只能隔河兴叹。

红军高层据此向彭德怀发出指示,要求继续攻打会理,如强攻不成,应加紧进行坑道作业。

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要想短时间内攻克城池,所用办法无非这两种,彭德怀于是传令用步枪对垛口进行密集射击,用以掩护坑道作业。

枪声很密,却再无人架梯攻城,刘元塘又不傻,很快便发现不对劲,红军恐怕是要施展“土行孙”的绝活了。

刘元璋派来增援的那个聂团长很有些头脑,紧急状况下,他向刘元塘献计,说可以采用“瓮听法”来对付。

无论是红军的坑道作业,还是川军的“瓮听法”,其实都并不新鲜。早在清末,太平军即采用“穴地攻城法”,也就是在城下挖掘地道,然后用炸药进行爆破,利用这一方法,太平军曾经屡试不爽,最后一直攻到了南京城下。

“瓮听法”系清末名将江忠源首次广泛采用,自这一防守战术问世后,“穴地攻城法”才遇到了克星。

刘元塘依计在城墙下到处挖掘一米半深的土坑,把空罐子放下去,用以查探红军挖坑道的位置。其后,果然听到西北城角有挖土的声音,刘元塘除挖沟灌水外,又集中兵力在西北角防堵。

1935年5月10日,半夜时分,忽然天崩地裂一声巨响,西北城墙被炸塌一角,红军冲上城墙。

刘元塘提刀上阵,一面堵缺,一面交战,交战过程中,这疯子受了伤,满脸是血,但仍立于阵前督战。

由于土湿泥陷,红军无法沿塌陷的坑道跟进,加上川军有了防备,红三军团发起的首次坑道突袭遭到失败,已入城的少数红军悉数战死。

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川军上下已心有余悸:如果红军再来两次坑道作业,怎么堵得住?

于守城而言,最怕军心动摇,军心一动摇,便什么都完了。刘元塘赶紧再想新的主意。

第二天,一个消息在城内盛传开来,人们交头接耳:“昨晚很多人在城墙上看到了关公!”

据说,这个“关公”全身披挂,手握大刀,坐在城墙之上,光身子便有三米多高哩。大家都相信,昨晚红军攻城失败,实乃“关公”护城之故,于是接连几天,都有人拿着香到关帝庙敬神。

与天、地、神相比,人实在是太脆弱了,有了“关公”护佑,守军都安下心来,这个道理,跟义和团念了符咒,便相信自己刀枪不入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1935年5月12日,红军在会理近郊召开会议,很多将领都对会理攻坚战提出质疑,认为红军在撤出土城时,已将仅有的迫击炮和山炮抛弃在赤水河中,之后便没能攻入叙永,这次打会理不下,再次证明以红军现有的火力配置,无法完成攻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