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像的破灭(第14/17页)
1934年6月22日,刘湘发布第四期总攻令,以东线为重点,向万源至通江一线发起猛攻。
西线川军风生水起,作为“川中盟主”的刘湘当然不能落于下风。这次他翻箱倒柜,拿出了全部精锐,其兵力的五分之四,约十多万人被投入东线战场。
潘文华的任命一经发布,唐式遵就知道是冲着他来的,哪里还敢再“瘟”下去,于是一下子又由老实人变成了“白脸张飞”,攻势十分凶猛,很快便攻到了万源城南。
至此,红军已退到了川陕苏区的后方,他们所能扼守的区域,纵横不过一两百里,假如万源再失守,四川是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了。
自入川以来,红军第一次面对如此危险的处境。
关键时刻,徐向前决定改变策略。在他的调度下,西线红军放弃了通江,除留下少数兵力继续在西线防御外,大部人马全部移到东线,进入万源固守。
一夜之间,四路川军倒有三路同时进入通江县城,给蒋介石发电报时,都说是自己收复了通江,弄得蒋介石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把功劳算在谁头上,只得发电报让刘湘查查清楚。
刘从云名为节制六路,实际并无掌控全局、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他每天能做的,不过是算算命,卜卜卦罢了,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要么几天没动静,一个电话也不打到前方,要么是一天连发几道命令,比如某时某刻向某地进攻之类,就连这些命令,其实也不是依据敌情,而是从八卦上推算出来的。
刘从云本人在南充,不在前线,隔这么远,靠一套八卦工具,一张平面地图,如此推算出来的“作战命令”自然会有不少错误和漏洞。
“四路”本来就不是真的听他使唤,攻占通江后,争功还来不及,哪里还肯再卖力向前进攻,于是也有意夸张了“刘老师”颁下的命令,说你要是认真执行的话,不是碰到悬崖峭壁,就是扑个空,连一个红军也找不到。
最后结论是,干脆守在通江吧,哪儿也不要去。
徐向前舍弃了一个通江,但换来的是西线基本无战事,只需适当招架招架,他就可以腾出手来攻略东线了。
刘湘把刘从云搬出来,是为了让西线川军能够既出工又出力,对性命攸关的东线战场,他可不敢完全靠八卦来打仗。
1934年7月中旬,唐式遵向万源发起进攻。刘湘专门为此发布奖惩条例,规定若能攻取万源一带的红军主阵地,则给予奖金三万,擅自放弃阵地者要予以处死,各师旅三分之二的兵力投入战斗,而所属师旅长不亲临现场指挥的,亦处死刑。
在唐式遵的指挥下,川军向万源发起了波浪式的密集冲锋,一个团攻不动,就投入两个、三个、四个。很多川军官兵光着膀子冲锋,被曾亲临一线的徐向前评价为“相当厉害”。
前沿阵地的红军也杀红了眼,他们每天要应付五六次以上的冲锋,从天亮一直打到天黑,阵前尸体一堆又一堆——这是关系川陕苏区生死存亡的血战,彼此都拼了命。
双方谁也不肯相让,都达到了勇的状态,但勇与勇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唐式遵的勇,是被逼急了的张飞式蛮勇,徐向前的勇,却是深具战略战术眼光的智勇。
他之所以要暂时放弃西线,集中力量于东线,是因为西线山脉多南北走向,利于川军抵抗,不利红军反攻,相比之下,东线战场的地形南低北高,红军完全可以居高临下进行阻击。
在每个作战方向,红军均依照山势,自下而上筑成了几道乃至十几道堑壕盖沟,设有层层竹篱、鹿柴,并配有大量滚木雷石。依靠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再加上红四方面军那种出了名的悍勇,徐向前实际只需要部署少量兵力于一线,就可以守住一块阵地。
红军主力一直都没露面,他们在二线休整训练,待命反攻。
战局最吃紧时,红军收缩阵地已达极限,一线部队也十分疲劳,形势异常艰险。有人主张动用二线兵力,以缓解前线压力。
徐向前坚决不同意,“不见兔子不撒鹰”,不熬到总反攻的最后一刻,二线主力一个也不能动用。
经过二十多天的相持,红军在万源一线连续挫败川军的五次大规模进攻,川军死伤万余人,但未获任何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