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像的破灭(第16/17页)

失去刘从云,意味着刘湘从此失去了“以神治军”的法宝,对各路诸侯更难做到统一指挥,除此之外,前线早已兵无斗志,军心一蹶不振,后方则完全炸了窝,有点钱的人家纷纷将存款兑往京沪,或携眷逃离川境,粮饷的筹措也变得极其困难。

这是在内部,外部蒋介石也来电相责,处于这种内外交困、财竭兵溃的境地,刘湘一筹莫展,无计可施。

1934年8月23日,他以“川军‘剿匪’军事困难”为由,致电蒋介石,呈请辞去四川“剿总”及第二十一军军长职务,随后便坐汽车离开成都,前往重庆。

这一路上好不凄凉,当下车渡河时,刘湘甚至曾绝望到想投河自尽。

即便这样,还免不了有冷言冷语。

在电报中,刘湘称自己是“微服东下”。有嘴皮子痒的,看后不依不饶,说:“这不是自认畏敌潜逃吗?不是潜逃,为啥要微服呢?”

刘湘捂住耳朵,装没听见。

你们行,让你们自己去折腾吧!

主帅一走,周围人等逐渐回过味来,并且陷入了新的恐慌。

若在平时,老大就是出个差,众人也会把嘴巴笑到有拳头那么大,没人管束了嘛,可以各行其是了,于是高兴干什么就干什么。

可这是什么时候,红军虎视眈眈,随时会再撞门而入,这种时候,怎么能没人掌局呢?

要不就换新老大。

环视诸侯,刘文辉早在岷江大战时被打成了“破落户”,因远在西康,这次“六部进剿”都没能来,其余“邓、田、李、杨”皆已丧魂落魄,没一个能让人心服,至于刘湘的那些部将就更不用提了。

最后大家都想到了王陵基。

王陵基资格最老,又能打仗,迄今为止,如果要说谁在与红军交战的过程中有过胜绩,也就他了,就连现在赖以据守的绥、宣防线都是灵官收复的哩。

功利时代,纯以成败论英雄。因为败,曾经万人仰望的刘从云从偶像的云端跌落,摔到粉碎。同样因为有过胜,曾经遭人嫉恨的王陵基又被抬到了云端,甚至有人说,要是老王不被那个“唐二瘟”给换掉,哪里会吃败仗。

商议下来,一致拥护王陵基继位。

王陵基还在乐山,听完来意,说了一句:“我不能接受任何名义。”

接着,他便再也不发一言,只提笔写了一张纸条:“副官处即购赴沪机票一张。”

第二天一早,王陵基坐飞机去了上海。

在传言王陵基要被“黄袍加身”的时候,外界众说纷纭,刘湘却一笑置之。

他知道王陵基不是那种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人,果然如此。

王陵基不愿出面主持,刘湘又成了大家眼里能骑扫帚飞的“老年版哈利波特”,诸侯、谋士、部将,轮番过来劝说,要他振作精神、收拾残局,这些话套用现代语言可归结如下: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错过星星!”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一手坏牌!”

……这么多天过去,刘湘那憋在心里的伤心和委屈也挥霍得差不多了,像他这样的人,又哪里肯真的退隐。

窗前明月光,我看闲得慌。既然还有如此多的人拥戴,刘湘早就想复出了,实际上,自九月份开始,他已经以“在野之身”在重整部队了。

检点“六路征剿”落败之因,与各诸侯不卖力不齐心当然大有关系,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唐式遵负责的东线战场先是进展不大,继而率先垮掉,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荣威大战时,通过与刘文辉的较量,刘湘对自己军队战法的落伍已有认识,只是后来岷江大战致胜,一俊遮百丑,便没继续进行改进。若论战略战术之灵动高效,红军尚在鼎盛时期的刘文辉之上,跟这样的强敌交手,怎么会不吃败仗呢?

刘湘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切肤之痛:打仗也是玩艺术,除了煞气和匠气,还得有点灵气啊。

“六路征剿”结束没多久,他就决定让杨吉辉来给川军添点“灵气”。

杨吉辉毕业于武备学堂炮兵科,后做过速成学堂教官,与刘湘有师生关系。此人曾赴国外考察过军事,对最新的军事潮流颇晓一二,针对川军在训练和作战上出现的问题,他提出了“新战法”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