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偶像的破灭(第12/17页)
“匪”指的是红军。刘湘心里明白,不是他故意迁移,而是想进也进不了。
与王陵基相比,唐式遵不像将军,倒活脱脱是个唯命是从的公务人员。刘湘说什么他就照做什么,完全不敢越雷池半步。
刘湘要他防守,他便蹲着不动,不知道战机已经从身边悄然溜走了。刘湘要他出击,他也依言扑出去进攻,可又缺乏王陵基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和韧劲,一旦觉得不行,马上又退了回来。
刘湘这时候才知道王陵基的好处。
灵官的脾气的确又臭又犟,可瞬息万变的战场,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
刘湘埋怨“二瘟”不给力,作为军师的刘从云也对唐式遵一肚子意见,说唐式遵打败仗,是因为没有按他的计划行事。
其实恰恰相反,唐式遵对刘从云的计划完全照办不误,在灵活机变方面,他甚至还不如荣威大战时的那个川江舰队司令蒋逵。据说,有的部队依照“刘神仙路线”行军,真的因此走上了悬崖峭壁,被当地传为笑柄。
唐式遵毫无疑问需要敲打,与此同时,刘湘对其他诸侯的表现也非常不满。
六路“征剿”,实际分成了两个战场,刘湘的第五路与刘存厚的第六路负责东线战场,为主战场,其余四路负责西线战场,为次战场。
刘存厚的部队早已名存实亡,东线战场就靠刘湘单打独斗。在王陵基收复绥、宣的时候,西线战场如何,他也不太放在心上,认为只要主战场打顺了,次战场推进慢一些也无关紧要。
现在主战场停滞,再看次战场,竟然好像没怎么动过!
原来一直以来,都是我一个人在出汗卖力,把刘湘给气的。
“四路”之中,以田颂尧最早吃亏,如今只剩下了一点嫡系部队,根本就不舍得再拿出去消耗。在“征剿”时,他把进攻任务全都交给收编的非嫡系部队,嫡系各师则控制在自己手里,轻易不敢出击。
田颂尧既败于前,没有多少进攻的勇气和实力,这个还可以理解,问题是“四路”中的老大邓锡侯也不肯多花力气。
自刘湘发布六路“征剿令”起,水晶猴就有了不满情绪,认为如此安排,等于把他看成了刘湘的部下——当然实际就是这么一回事,可你不得给人留点面子么?
更让邓锡侯感到无语的,还是李家钰自成一路。这李家钰虽已独立,但在名义上仍属他的部下,现在平起平坐,连“老长官”这三个字都捞不到了。
邓锡侯气愤地对自己的参谋长说:“刘甫澄(刘湘)打压我,把我同我的部属(李家钰)和他的部属(王陵基)对等看待,未免也太渺视我了。”
邓锡侯未战便对刘湘的指挥投了不信任票,说:“看他摆开六路,不过是做个挨打的样子,中间我们还要受刘神仙的节制,打起仗来胜败就难说了。”
有了情绪之后,打仗自然就提不起精神了。邓锡侯把他的军队一分为二,一半“进剿”,一半“整训”,实行按时间轮流参战,反正是做个样子就行了。
“四路”里面真正肯使劲的只有两路,李家钰和罗泽洲便是其中一路。
这两人原来并非刘湘的部下,甚至还打过刘湘,但刘湘不计前嫌,一直对他俩进行扶植,这次又让他们分任第三路正副总指挥,得到与邓锡侯“同殿称臣”、并驾齐驱的地位,可谓是重用了。
哥俩都因此对刘湘感恩戴德,尤其罗泽洲,为人躁动,最爱打仗,只抽了两个团留守后方,其余都被他派到前方作战去了。
另一路是杨森。虽然他也曾被红军打到晕晕乎乎,但毕竟还是“川中吕布”,不管如何落魄不堪,战场上始终像条汉子。
除了这两路,其余川军可以说根本没有和红军接战,偶尔交火,也不过是敲敲边鼓或和境内少数游击队接触接触罢了。
说实在点儿,西战场不是有没有进展的问题,能这么维持着,不致崩溃已经算是个奇迹了。
要谢,还得谢红军。
徐向前掌握着“六路”的准确情报,他亲自在东线进行指挥,红四方面军的大部分主力也被投诸东线,西线兵力不多,这才使得那哥几个还可以优哉游哉地原地转圈。
四路形式上还是诸侯,不是王陵基那样的部将,刘湘没法直接把他们给撤下来,那就得用另一种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