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谁主沉浮(第7/26页)
这还不算,刘湘又通过蒋介石,从源头对刘文辉进行封杀,刘文辉用重金买来的飞机大炮,全在上海被原封不动地予以查扣。
眼看二刘真的红了眼,不仅合作无望,和谈也即将关上大门,一些持中间立场的人士急忙出来挽救。
在刘湘一方,以刘从云及“关张赵”为主流,一直反对二刘合作,而包括王陵基在内的少数几个人,则意见相反,其中刘湘的参谋长钟体乾更是“二刘合作论”的坚定支持者。
钟体乾说,二刘若真能实现合作,实力将超过川军的三分之二,堪称航母,若再发号施令,谁敢不遵。
那再碰上同室操戈,谁也不服谁的问题,该怎么办呢,钟体乾建议用向外发展来解决,比如刘湘向两湖,刘文辉向云南,邓、田向陕西。
钟体乾曾任陆军军官学堂教官,与刘文辉有师生之谊,但他这么说倒也不是故意维护自己的学生。在他看来,若刘湘能采纳他的计策,不仅能问鼎中原,还可减轻四川战祸,一举几得,乃上上之策。
只是钟体乾犯了跟学生一样的错误,如今的世道早就不是蔡锷、唐继尧那时候了,蒋介石对全局的掌控能力,也比北洋政府的段祺瑞、吴佩孚甚至是袁世凯要强得多,刘文辉两次发电受挫,就是个明证。
不是说蒋介石的个人能力,就一定超过袁、段、吴,而是时移世易,当“春秋”过渡到“战国”,你再拿“春秋”时候的观点来做判断难免会出错。
在这一点上,刘湘看得很准很透,他当然不会听钟体乾的话。
钟体乾资格既老且极有性格,见“主公”不纳“忠言”,一气之下便不辞而别,到成都省城赋闲去了。
与此同时,刘氏家族也做了最后的努力,族长亲自赶到重庆进行调解。这位族长不仅在族内德高望重,而且还是刘湘的大叔,但刘湘此次一反常态,认定了要与刘文辉决一雌雄,对任何劝和的声音都听不进去,族内调解终告失败。
“二刘对抗”正式开始了,双方一面文电相责,一面调兵遣将,大有山雨欲来之势。三国演义中表现曹操的性格,有一个经典桥段。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过程中为老朋友吕伯奢所收留。这曹阿瞒生性多疑,晚上不好好睡觉,还偷听主人家讲话。吕老头出去买酒,他的几个儿子在隔壁商量着要杀猪招待,曹操却以为是要暗害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吕伯奢一家八口。
等到双手沾满鲜血之后,才知道杀错了。可是曹操不仅不悔过,还将错就错,又把吕伯奢也给一道送入了地府,这就是那句著名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最早来源。
在刘文辉看来,刘湘已经“负”了他,当然更不用客气了。
所有保证都不再算数。
刘湘在重庆结束阅兵典礼,坐小汽车返回公馆,路上围观人群密密麻麻。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从路边飞来一梭子弹,正打在刘湘乘坐的第一辆汽车上,刘湘应声而倒。
行人四散奔逃,一边逃一边大呼:“不得了,刘军长遭人暗算了。”
刺客被当场抓住,一共五个,并被绳捆索绑地带进了刘湘的军部,一抬头,愣住了。
刘湘端坐上方,连一根毛都没伤着!
军师刘神仙坐在刘湘旁边,盛气凌人地来了一句:“你们觉得怪吧?我们军长是天上星宿下凡,岂是你们几个能伤得了的。”
刺客们正惊疑不定之际,从侧门走出一名军官,相貌与刘湘酷似。原来当天打中的不过是刘湘的“替身”,而且也只是手上挂彩了。
经过审讯,这批刺客又是刘文彩所派,但毫无疑问刘文辉就是幕后指使者。
一个行刺不成,就组团行刺,说是下三滥的事情不做,一旦做出来,还上了规模和档次。面对刘文辉这个“真小人”,刘湘也再次拿出了“伪君子”的范儿,不但不杀刺客,还每人奉送一百大洋,将他们送了回去。
当然也不是纯粹白送,多少得干点活。刺客们负责给刘文辉带来了一封信,此信为刘湘所写,刘湘在信中说:“感谢你千里万里派人来指教我、提醒我,让我知道还有一个你这样的长辈在天天惦记着我。看到我对来人照顾得好吧,放心,如果你再派人来,我一定还会像今天这样盛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