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压制下的武昌(第4/7页)

理文认为,上海的外国商人是基督教徒,但首先是商人,且大多数都和鸦片贸易有关,这一点是不能忘记的。太平天国主张消灭鸦片,态度严厉,不仅吸食鸦片者,就连贩卖鸦片,以及制造、贩卖鸦片烟具者也要处以死刑。若太平天国掌握了中国政权,一定会运用强大的力量来实现这一“国策”。一旦鸦片不能进行买卖了,上海外国商馆的贸易额就会减少一半。这对洋人而言是大问题,即便他们打着基督教的幌子,也不会支持太平天国。洋人在上海居留地拥有治外法权,拥有武装自卫组织。对他们来说,中国政权软弱一些好,但也不能过于软弱到无法维持秩序,因为那样买卖也就做不成了。但是,由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严禁鸦片,那就是大大的不利了。北京政府目前软弱之程度正好,是洋人最恰当的合作伙伴。清朝和太平天国的战争若把整个中国卷进战火,上海的洋人恐怕还是会倒向清朝一边的。理文把自己的意见深入浅出地说给亚仙听,但他还不放心,决定写成文字,交给她带走。

“可是,他们不是也拜天父、天兄吗?”亚仙怎么也无法理解。在太平天国中,有不少人像她那样怀有纯洁的宗教信仰,而且根据信仰来行动。

“亚仙真叫人羡慕!对什么都深信不疑。”新妹说罢,叹了一口气。

“太平军肯定是去南京,我们跟在他们后面去上海吧。”理文道。

“太平军已决定东进了吗?”

“没错,九成是这样。”

“现在要往北走,确实很困难。天气还很寒冷……”

果如连理文所料。武昌城内,领导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早已取得一致意见。

撤出武昌的准备工作已开始进行。为了不致在居民中造成恐慌,准备工作秘密进行。太平军出击了靠近武昌城的黄州、蔡店,黄州知府和副将都跑了,基本上没有发生战斗。这次作战的目的是在于征集财物和船只,也就是为撤走计划做准备。

太平天国在武昌城内设立了“能人馆”,用于收容病人,其实就是医院。当时,广东、广西把病人称作“能人”,因为“病”这个字不吉利。能人馆是太平天国花了很大气力来办的福利设施。太平天国一方面开办能人馆这样的福利事业,同时又搞五马分尸那样残忍的处刑。对基督教的理解,自然也是因人而异。除了能人馆,还设有相当于敬老院的了老人馆和类似文人沙龙的文学馆。另外,文献还有关于设立童子馆的记载。这是太平天国首次在占领的大城市中进行的尝试。

“希望能繁荣兴盛起来!”

天王和东王在领导人会议上说。洪秀全在政治上一向很少发言,偶尔说几句,大家反而很重视。像能人馆、老人馆、文学馆、童子馆等福利事业,都是根据洪秀全的设想而办的。杨秀清更为现实一些,他一方面让武昌城内繁荣兴盛,同时又在底下进行撤走的准备工作。

新年要到了。太平天国制定了一种特殊历法,这一年的新年相当于阳历二月三日、阴历十二月二十六日。一八五三年,即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称之为癸好三年。这一年干支是癸丑,丑在广东语中读音与“醜”相同。为避讳,所以用了它的反义词“好”字,称为癸好年。太平天国一方面高举拜上帝会的旗帜,排斥淫祠邪教,一方面又盛行这种讲究吉凶征兆的迷信。高层中,有不少像杨秀清那样目不识丁的人,因为不识字,就只好凭字音,如果某个字音给人的印象不好,就改为另外较好的字。拿十二地支来说,“卯”字在广东语中是“无”的意思,于是改为“荣”;“亥”与“害”同音,改为“开”。

快到癸好三年的新年了,武昌的百姓却暗暗担心害怕——天王要“选妃”。洪秀全跟历代帝王一样,要建后官,要选美女。

“令在湖南湘乡原籍丁忧之礼部侍郎曾国藩,团练乡民,帮同办理搜查土匪事务。”

十二月十三日(阳历一月二十一日),北京上谕,到达了长沙,由巡抚张亮基遣使送到湘乡曾国藩手中。这时,武昌已失守。曾国藩在回乡奔丧途中,湖北巡抚常大淳殉职。曾国藩虽接到上谕,但他并没有马上接受的意思。回到家乡只有三个多月,规定的服丧时间是二十七个月,若是过了一年半载,也许他还可以考虑接受。曾国藩起草了一篇奏文,要“全孝道”。早在接到上谕之前,弟弟曾国荃等人就曾劝说他出山,均遭拒绝。听到常大淳殉职消息,他心里动了一动,到门生郭崇焘到来时,他才最后下了决心。郭崇焘也因服丧待在故乡湖南湘阴。太平军从长沙撤围,经过益阳,曾路过湘阴奔岳州。在湘阴没有发生战斗,但郭崇焘亲眼看到太平军的行军队伍,十分愤慨,暗暗骂道:“呸!土匪竟敢用泥巴脚践踏我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