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压制下的武昌(第3/7页)

在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和布政使潘铎毫不吝惜地给将士大发奖励,包括粮食和钱财。

待在衡州的湖广总督程矞采对此很不满。程矞采长期担任地方官,最小心谨慎的就是处理公款,他一向尽量减少公款开支,起码在职期间会平安无事。从地方官失败的事例来看,要么就是中饱私囊,要么就是利用职权挥霍公款。公款使用的审查是最容易的,而业绩如何,评价起来往往极其困难查。

他曾在给张亮基和潘铎的信中提出:“花钱不可太滥!”潘铎在回信中说:“长沙若落于贼手,官库钱粮将统统为贼所有。由此看来,我现在不过是用贼之钱来增强长沙的防御。”程矞采认为这是“歪理”,因而大为不满。但官库属布政使管辖,他无法做更多干涉。他身为总督,统管湖北、湖南,担心湖南这种坏风气会传染湖北,于是给湖北的常大淳写信。常大淳和他性格相似,在太平军围攻武昌时,他没有任何增饷、发津贴之类的措施。不仅公款,就是粮食、武器、弹药以及铜、铁等,也是节约再节约。当然,这些认真节余下来的东西最后全都落入太平军手中。

太平军的领导人决心继续前进。在武昌获得的大量军需物资,足以维持远征。

虽然长驱论已无争议,但朝哪个方向前进,又出现两种意见,北进论和东进论。北进论主张继续北上,席卷中原,一口气打入妖人政府心脏北京,致敌死命。赞成这一主张的人想乘势速战速决。另一方主张东进的人认为,以十万带有老弱的军队,向风土人情不同的北方进攻,十分危险。他们主张下长江,取南京,养精蓄锐,再出兵北伐。亚仙来找理文,就是想就这个问题征求他的意见,同时也具体地向他问问上海洋人方面的反应。

“我个人认为应当北进。不过,看来东进已大体上决定了吧?”

通过居民登记,包括编“馆”的人数,太平军已有五十万。攻打武昌时是十万人,增长了四倍。若说太平天国生于金田村,在永安形成骨架,那么可以说,在武昌是长了肉,当然,其中有不少是赘疣。太平军基本的战斗力量来自广西兵。他们长在南方,难以适应寒冷气候。太平军的特点是轻装,对于在武昌临时征集起来的“馆”军,连发制服的余力也没有,他们仍穿着原来的便服,但不准穿长衣服,据说很多人是用剪子把长衣服剪去一半穿在身上的,南方出身的轻装军队怎么能抵御北方的寒冷呢?

另外,语言也是问题。若北进,就要进入北方方言地区。生活习惯不同,这在长沙已有实例,当时从北方来增援的官军,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到长沙时已疲惫不堪。太平军在北进时也会发生同样的状况。太平军以前,一边进攻,一边补充物资和人员。现在若从湖北北进,进入河南、河北,那些地方不太富裕,很可能得不到充分补给。相比之下,江南富裕,“两江熟,天下足”,那里是中国的谷仓。跟北方相比,它更接近于广西的风土人情,对于在湖南、湖北参加的人来说,更不会感到不习惯。

“是要我来听取意见的呀。”亚仙道。

“目前河南防守部队很少,他们已慌忙发出命令,从各地调集军队,但军队还在调动中。若现在北进,我认为基本上不会碰到抵抗……要进攻,就得立即行动。”理文道。当然,他早已感到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他身在归元寺,但已意识到太平军中的气氛。那里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东进论,北进论只是少数派。早在广西时,一谈起“打江山”的事,大家就主张“打到南京去!”在岳州和武昌获得了一万多只船,若北进,这些船等于是没有用了。

“不管怎样,我一定转达连先生的意见……好久没跟李大姐这么痛快地玩过了。这古琴台和西月湖太美了!……我又要到那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去啦!”亚仙只待了一天,立即渡浮桥,回了武昌。

就上海洋人的反应,理文忠告太平天国领导人“不要寄予过大希望”。

外国把基督教当作国家的指导思想,洋人应当对太平天国有好感。太平天国中有着这样乐观的认识,但理文对此提出了警告,他让亚仙转述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