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黄鹤楼(第6/7页)

他用食指戳着地面,一连声地喊着:“就在这下面!就在这下面!……”

“从这儿挖!赶快!一直挖到城墙脚下。”常大淳征集了四百名民夫。要他们从那里往下挖,然后又引壕沟里的水往里灌。这样,即使装上了炸药,炸药也会被水浸湿,失去效用。盐道林恩熙特别积极,他自己解囊,招募了八百名志愿军。“既然已知道长毛贼在挖坑道,何不打开文昌门出击呢!我请求让我出战。”林恩熙向提督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门不能开!”双福仍不准开城门。

主张出击的不仅是林恩熙和瑞元。巡抚的二儿子常予正回家探亲,他也要求带兵出城作战。双福还是不准,他的态度已顽固到不近人情的程度。副将春荣在黄鹤楼上喝得酩酊大醉,故意大声地嚷嚷道:“你们知道不知道?提督害怕的是什么?他以为一打开城门,咱们就会逃跑。哈哈哈!咱们都好像是懦夫、胆小鬼啦!咱们都在瞅着机会逃跑啊!你们说对不对?提督一定是在怀疑咱们。要不,为什么不出一兵一卒?呸!什么等待敌人疲劳!是咱们自己先精疲力竭啦!哈哈哈!上头给我们派来了这么个好提督,算是咱们晦气!”听到春荣嚷嚷的人,都半信半疑,心里想:说不定真是这样。

罗大纲的作战计划果然达到了目的。一条作为诱饵用的坑道已被发觉,并被灌进了水。但是主坑道平安无恙,已经掘进到紧挨着文昌门的城墙脚下。

具有强大爆炸力的炸药上已经安上了长长的导火线。不光是主坑道,另一条未被发觉的诱饵坑道也装上了炸药。

在给导火线点火前,士兵认真地检查了冲锋准备。第一队是五十名童子军,挑选的都是十四五岁的动作敏捷的少年。他们的任务是跳进突破口,爬上城墙,在那里挂起太平军的军旗。军旗是预先缠在少年们的肚子上的。跟在童子军后面的是由石达开指挥的冲锋队。第一队是五百人,从文昌门一直北上,分为两个小队,第一小队放火点燃黄鹤楼,第二小队打开平湖门。汉阳的太平军已待命准备渡过浮桥。黄鹤楼的火苗是向汉阳发出的信号。渡过浮桥的太平军将从已打开的平湖门冲入城内。

十二月四日,黎明,大雾弥漫。

太平军安装的地雷,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无数黑色的砖片飞向天空。

“看!一下子就炸开啦!”石达开跳了起来,大声喊着。

在攻打长沙时,城墙结实得叫太平军不止一次摇头叹气。他们预想,这次即使能炸开一个突破口,也不会太大,因此才计划首先派出身子矮小的童子军,可未曾想到这次城墙却这么不结实。由于在两处地方安装了地雷,所以一下子就把城墙崩开了八十来米宽的大豁口。

还有其他未想到的事情。城内的清军几乎没有抵抗。大雾帮助了清军的逃跑,他们急忙脱掉制服,混到老百姓当中。

“杀妖!”

太平军一边呐喊着,一边在武昌城内到处奔跑。城头上飘扬着太平军军旗。黄鹤楼上开始喷出火苗,其速度之快简直叫人难以相信。太平军大军发出震天动地的喊声,从对岸汉阳蜂拥着渡过浮桥,向武昌城内杀来。

“下面该同城外的向荣打仗啦!”杨秀清仰首望着烈焰腾腾的黄鹤楼,开心地说道。

常大淳自缢而死,他一家二十余人为他殉死,据说留下四个孩子。双福在文昌门边战死。他的妻子带着三个幼儿投水而死,另一个幼女在途中失散,幸免于死。布政使梁星源卧病在床,听到太平军打进城内的消息,起来穿好衣帽,写下遗书。这时太平军士兵跑了进来。

“遗书已写完,杀吧。”梁星源从容死去。

按察使瑞元亲自杀死了幼儿,命家里人自杀,最后自刎而死。

学政冯培元投井而死。

道员王寿同和太平军巷战,被砍死。

道员王东槐自缢。

武昌知府明善自缢,他一家被太平军杀绝。

总兵王锦绣在城头自刎。

总兵常禄在马上自刎。

副将春荣在交战中被砍死。

参将杨光普仅剩一骑,拼死奋战,力尽自刎。据说他的首级落地后,嘴里仍发出喊声。

“好样的!”太平军中发出赞叹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