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黄鹤楼(第4/7页)
罗大纲是广东揭阳人,从出身来说,他也不是主流。在上帝的下面,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兄弟姐妹。尽管这是上帝会的理想,但在内部,早就开始出现了等级差别。
“也够他为难的啊!”理文望着罗大纲的背影小声说道。
就知名度来说,归元寺不及黄鹤楼。
归元寺这个寺名就给人不太好的印象。所谓“归元”,即脱离生灭的世界、返归到真寂的本元,也就是“死”的意思。或许是这个原因,诗文中很少出现归元寺。
相比之下,黄鹤楼则多次在诗中被吟诵,最有名的,恐怕要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吧: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被收入《唐诗选》,自古以来被读书人所爱。
关于黄鹤楼的由来,据说是曾有仙人乘黄鹤在此游玩,而在民间,则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
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家酒店,一个老头常不花钱跑来喝酒。这老头离开时,在酒店墙上画了只黄鹤,以表示对老板的感谢。只要人们一拍手,黄鹤就翩翩起舞,所以深受人们欢迎。这事太稀罕了,大批客人蜂拥而来。顾客源源不断,生意兴隆,酒店老板变成了大财主。十年后,那个老头又来到这里。他乘坐那只黄鹤而去。于是酒店老板在这里建造了一座楼,起名“黄鹤楼”。
这座可俯瞰长江的黄鹤楼,曾多次被烧毁。这时的黄鹤楼,是乾隆元年(1736年)湖广总督史贻直建造的。据文献记载,黄鹤楼呈圆形,共三层,高十八丈,约五十八米。重建之后仅一百多年,据说已做了多次整修。
城内有个不太高的山丘,名蛇山,黄鹤楼就建造在蛇山尽头面临长江的地方。看来这座建筑物并不是为了纪念飞往仙界的黄鹤,也不是为了给长江中乘船而去的行人送别,而是为了军事目的,当作瞭望台而建造的。双福就常登楼观察情况,汉阳汉口失守,尽在他眼中。
这时,双福已正式当上湖北提督,江南提督的职务已被解除。
“向荣的军队已来到城外,如打开城门,派兵出击,就可以夹击。”总兵常禄提议。
但双福闭着眼睛,摇了摇头,只回了一句:“不行!”
太平军把船只排列起来搭成浮桥,这从黄鹤楼上也看得很清楚。
按察使瑞元建议:“浮桥一旦搭成,将对我们十分不利,应趁他们尚未搭成时发起进攻。”
但双福也只是一句:“不行!”他已经不想再解释原因了。
天下雨,或起雾,对清军有利,将领们认为这是好机会,要求出击,双福仍不准许。
“不行!”双福语气变得愈来愈粗暴了。
城外太平军士气高涨,数万居民把要害地区告诉了他们,他们在长虹桥、李家桥等处建造炮台,这些地点都是当地人帮他们选择的。不仅城外的地理,就是城里的情况,太平军也十分清楚;守军驻地,军粮所在,地形以及清军弱点等,太平军了如指掌。
向荣的军队已在武昌城外的东郊出现,在长虹桥一带布下阵地,十一月十七日,向荣本人也到达白木岭,但离武昌城还很远。向荣一心要打仗。立下战功,就可免于惩罚。他在人事关系上搞不好,各方都不如意。在援救武昌中,他是最高指挥官,跟辅佐都司(军队的官职、校官级)张国梁关系还不错。武昌城东有个很大的湖,名东湖,湖边有座洪山,太平军和向荣之间的战斗主要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向荣一边战斗,一边等待着后续援军到来。
“这小子到底在想什么!他不懂打仗吗!”向荣跟城内联系不上,气得多次咒骂双福。
“不懂打仗的鞑虏!”这本是太平军的语气,向荣竟也拿来用。当然,这话不能骂出口。双福是满族,参加过新疆远征军,担任河北和古州(贵州)总兵只有一年多,就被提升为提督。而向荣,当了五年总兵才升为提督,他对此一向是不满,怨恨。
十一月二十八日,围绕着洪山,双方展开了最大规模的战斗。从湖南来的援军已基本到齐。太平军右路军把沿途桥梁全部破坏,是以援军这才赶到。据清军密探报告说,武昌城下的太平军,大多是刚参加的未经训练的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