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帝会到天地会(第3/7页)

山里主要产业是烧炭,还产蓝靛。蓝靛是衣料染料,由于质量好,一时很畅销。另外还产竹笋、蘑菇,以及一种名叫沙姜的生姜及中药材花粉。猎户们常捕获到一种名为黄猄的动物,跟鹿相似但没有角。山上有貉,也有可飞快攀登陡坡的石羊。山中有大平水、大广水、花雷水、小江水等溪流。溪流里的狗鱼(鲵鱼)因味美而博得好评。居民虽不富裕,但也能生活下去,而且还有余裕心情夸称自己居住的山是宝山。

然而,现在不是了。这几年,紫荆山衰落了。脚夫和商人渐渐不走这条道了,由于进口了英国铁制品,木炭卖不掉了。北回归线穿过桂平,这里属热带。烧炭夫烧出的炭不供取暖,而是用作打铁的燃料。自从农具及其他铁制品由英国工厂运来中国,中国铁匠就失业了。就价格来说,中国铁制品无法同产业革命后的英国铁制品竞争。铁匠失业就等于烧炭行业者失业。而曼彻斯特量产的棉纺织物运到广州、上海后,小纺织业者也断了销路,蓝靛卖不掉了。宝山里有宝,但却白白搁置着。

“走了这么远,一个人也没碰到!”理文道。

话音刚落,前方拐弯处便出现一个汉子。

“你看,你说了紫荆山坏话,山神出来了。”洪秀全笑道。

是杨秀清,理文跟他见过面。土生土长的杨秀清,肤色微黑,目光锐利。他一看到两人,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笑了笑。但理文觉得他眼里并无笑意。

“秀全兄,那件事已跟连公子说了吗?”杨秀清问。

看来今天登山的事及要谈的话,他早已知道。

“没有,还没说呢,我这就准备说。”洪秀全答。

“那就我来说吧。”

理文曾多次和杨秀清一起参加会议,亲眼看过同样的场面。杨秀清遇事总那么积极。即使别人的事,只要他自己办得到,都会主动去干。但也不像是有强烈的自我展示欲。他虽遇事都要插嘴插手,奇怪的是这并不给人以“爱出风头”的印象。只要他一介入,事情办起来就很顺利。因而人们碰上为难的事,反倒希望他能出手相助。洪秀全有话要跟理文说,一般都是这样约他出来散步,瞅准时间才开口。而杨秀清根本就不要前奏,开门见山便谈主要问题。

“我们信任你。”杨秀清道,“尤其秀全兄更是绝对信任你,所以想拜托你一件事。”他在贫穷环境中长大,没读过书,是文盲,却很有口才,有时甚至能说出些很难表达的绕弯子话,大概是因为他见闻广,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吧。

“什么事?”

“想请你到那个女人那里去。”

“哪个女人?”

“李新妹。”

李新妹就是在渡船上演戏、诱拐并考验连理文的那个女人。她虽投靠了上帝会,但严格说,还不是上帝会会员,而是个独立的首领。华南地区的妇女大多勇敢,不少无缠足习惯的客家女更是精通剑术。东南沿海一带,海盗盛行,女头目颇多。而天地会中,也有像苏三娘、邱二嫂这样杰出的女头目。李新妹也是其一。她母亲原是天地会的女头目,部下有八百到一千人,李新妹继承了母亲的“遗产”。连理文在金田村听说现在她手下已有两千人,可见是个女中豪杰。她今年不到三十,为如何管理这庞大的组织煞费苦心。她听说上帝会管理得好,便跑到这里参观学习,并同洪秀全、冯云山有过联系。在广州时,她也曾作为一个外国传教士的用人混入教会。那个传教士向她说教,想拉她信教。“那次我已动了一半心。”她后来说。而到金田村“进修”后,她终于信了教。但她另有组织,只是客席会员。

“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最近没见到新妹呀!”理文道。

李新妹常到洗石庵西玲那儿玩,但年后便好久未见她了。

“她回自己部下那儿去准备造反了。”杨秀清像谈普通工作似的说道。

“造反?”连理文不觉反问一句,但杨秀清好像根本没注意他的反应。

“我们想让你到李新妹那儿去,她学习了上帝会的经验,大概要把学到的东西用于造反。我们希望你去亲眼看看,究竟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将来我们举事也可以作为参考。她派人来联系过,希望我们派个文书之类的人去。我们决定派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