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千秋万古不灭(第7/7页)
正堂上有李纲坐像一尊,正气昂然。坐像两侧,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撰写的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
英雄相惜,气节相传。百代风流,于今犹在!
关于李纲的故事,讲到这里,就该进入尾声了。
写一位英雄人物的传记,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笔者仿佛与他一同悲、一同喜、一同走过惊心动魄的一生。
当走笔至此时,我感觉自己登上了一座巍巍高峰——在李纲告别人世的时候,他为整个民族留下的是一份无法估价的精神遗产。他在国难当头时,以一文臣之身,奋起登城,指挥杀敌,为南宋一朝的知识分子树起了“威武不能屈”的楷模;
他的抗金战略思想“规模说”,为南宋后来试图有作为的君臣提供了恢复失土的蓝图和路径;
他主张“宽厚简易”之政,多次直言抨击“上下恬嬉,不复勤恤民隐,朝廷百色诛求”,真正践行了儒家哲学的精髓——民本思想;他多次招抚“盗贼”,收编义军,将他们编入抗金军队,为后来的抗金将领提供了化负面因素为积极因素的有效范式。在李纲魂归道山的时候,他为人间留下的是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浊浪滔滔之际,他决不随波逐流;
在“奉公者少,营私者多”的官场,他绝不同流合污;在统治者竭泽而渔、天下民力已困的危机中,他绝不装聋作哑;在缄口可以避祸、直言必然招祸的环境里,他选择的是要对得起良心!
他穷其一生,实践了他至高无上的做人原则——“节义泰山重,富贵鸿毛轻。”
我们是现代人,有着比古人更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正确思想资源,但愿我们在读李纲生平事迹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汗颜!
在本书即将收尾的时候,笔者再一次去了海口琼山的“五公祠”。五公祠位于一条繁华大道的路旁,但是只要走进院落百米之远,就是一片古木森森的沉静。
赭红院墙,黑色屋瓦,绿苔石阶。这景致带给人的是一种历史的亲近感,是我们祖先的气质,是先贤们高远超拔的风范!
庭院里,“五公”的石雕像分散矗立在树荫下。其中的四位都是文官打扮,气度超然。唯有李纲像头戴战盔,腰悬长剑,怒目远视,一副凛然不可犯之概!
这就是李纲。
一个民族的骄傲。
他永远以这个姿势站立在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