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慎刑和恤刑(第6/8页)
“房爱卿!他们为什么不喊冤?”回到宫里后,唐太宗问和自己一同巡视监狱的房玄龄,“他们可是秋后就要问斩的死囚啊!错过了这次喊冤的机会,他们就必死无疑了。”
从监狱回宫的路上,房玄龄见唐太宗一直闷闷不乐,心事重重,很是着急,不知所为何事,又不敢问,现在知道原因了,笑着说:“回陛下,这说明官吏自律慎刑,死囚罪有应得!”
“真是这样吗?”唐太宗喃喃说完,又道,“杜爱卿,你说,房爱卿所言……”
唐太宗习惯性地将脸转向左侧,去找杜如晦,但却空空如也,一时有些伤感。
“陛下!”房玄龄叫了一声,声音哽咽地说不下去。他知道,唐太宗是又想起杜如晦了。而唐太宗呢,也知道自己只是习惯性地,在遇到无法决断的事情时,自然想去听杜如晦的意见。
“唉!”唐太宗叹口气道,“杜爱卿离世也快有一年了吧!”
“陛下好记性!”房玄龄说,“还有一个多月就整整一年了。”
“昨日呀,朕还梦到他了!他还像活着时一样,不苟言笑的,朕问了他一个问题,他就给朕出谋划策,和活着时一模一样。”唐太宗说着说着,眼圈红了,“以前呀,你是朕的右臂,他呢,是朕的左臂,如今,左臂没有了,只剩你这右臂了!”
“陛下不要这么伤感,保重龙体!陛下这么圣明,朝中像克明兄一样的人才不在少数。再说了,人死不能复生!”房玄龄说,“克明兄若在天有灵,一定会感激陛下对他的想念的。”
“是呀!人死不能复生!人死不能复生啊!”唐太宗说完,突然皱眉沉思起来。
房玄龄以为他还在为杜如晦的离世伤感,正要继续劝他不要太过悲伤,唐太宗却说:“你说得没错,人死不能复生,一旦死了,可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那张蕴古不就是这样吗?朕只是一时冲动草率,他就再也回不来了!”
房玄龄见唐太宗又想起了错杀张蕴古之事,便不敢再吭声了,他也有些后悔,后悔自己当时没去阻止皇上的冲动行事,让皇上愧疚了这么久还是无法释怀。
“房爱卿啊!朕有个想法……”唐太宗说。
“臣洗耳恭听!”房玄龄说着话,弓背弯腰,伸长脖子等唐太宗说。
唐太宗便说了起来,说的时候也许因兴奋,语速很快,房玄龄听着听着,瞪大了眼睛,觉得不可思议。
“陛下,使不得!使不得啊!万万使不得!”
“使不得?有什么使不得的?”唐太宗有些不高兴了,稍停又说,“这390名死刑犯既然在死刑面前都毫不畏惧,不向朕喊冤。朕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像你说的,他们真犯了死罪,觉得自己罪有应得,因而不再喊冤;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是真被冤枉了。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弃对生的渴望的?心死!当他们心死了,对朝廷冤枉他们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了,便也不再喊冤了!朕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试探他们是被冤枉的还是罪该万死。如果是罪该万死,他们肯定会在被释放后会逃跑,逃得远远的,不再回监狱;可如果他们是被冤枉的,他们没有犯罪,心里没鬼,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一定不会逃。还有一点,即便他们真犯了死罪,他们能回来,也说明他们良心未泯,朕觉得,这样的人还有救,不该死!”
“陛下!这些都是死刑犯,是秋后就要被拉上刑场的死刑犯,一旦释放他们,他们不仅不会主动回来,还会逃跑,而且还可能再犯罪……”房玄龄突然觉得自从错杀张蕴古后,唐太宗有些风声鹤吠,草木皆兵了,简直拿《唐律》当儿戏。
“房爱卿,你觉得这390名死刑犯,释放了都不会回来了?”唐太宗问。
“回陛下,臣是这么想的,而且……”
房玄龄还没说完,又被唐太宗打断了。
“那你愿不愿意和朕打个赌?”
“陛下!臣……”
房玄龄还没说完,唐太宗便不想再听了,一挥手说:“好了!不要说了,朕决定了!释放这390名死刑犯,释放时和他们做个约定,一年后的秋天再回狱中。”
唐太宗有时候也非常固执。或许是他觉得这个“赌”很刺激,因而不容房玄龄有丝毫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