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杨文干事件(第15/24页)

“千万不能带的人太多!”魏征又和韦挺唱起了反调,“此时太子殿下带的人越少越好,最好能免去车驾和章服。”

韦挺正要说那太子有危险了怎么办,却见王珪这次也站在了魏征那一边,也就没再说什么。

去了有可能死,也有可能活,可不去必死无疑,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也许才能死中求生。这就是太子李建成当时的想法。

公元624年7月14日,太子李建成脱掉华服,骑着马,只带两三百名随从离开东宫出京城,向仁智宫方向奔去。一路上,越接近仁智宫,李建成的心就越慌乱,也就越发觉得身后的两三百人太扎眼。

行走在路上的李建成已经完全平静下来了,他觉得自己此次去仁智宫见皇上,唯一能打的就是亲情牌了。既然是打亲情牌、苦情牌,也就不用再考虑生死了,更不用考虑派头,越简约越好。

于是,李建成只挑选了十几名随从跟随,让其他人中途回去了。

在李建成一路忐忑向仁智宫行进时,心急如焚的李世民终于等来了觐见皇上的机会。

李世民匆匆赶到正殿,一见李渊便跪倒在地,红着眼圈问发生什么事了,还说看到父皇匆匆离宫,很是担心。

李渊其实对什么时候见李世民矛盾了很久,不过,在听了封德彝的建议,诏太子来仁智宫觐见后,突然想到了秦王李世民。既然太子和杨文干的谋反到底有没有关系很快就能知道了,那么,杨文干谋反的事也该可以了结了。

让谁去了结呢?当然是二郎李世民了。此次,没有比他便合适的了。试想一下,杨文干既然是太子的宿卫,必定也是秦王的仇人,从这两方面来说,李世民去庆州平乱,必定很积极,也很彻底。

“庆州杨文干谋反,你可听说了?”李渊问。他直入主题。

“杨文干谋反?是……是那个庆州都督吗?他……他怎么会谋反,他不是太子宿卫吗?”李世民假装大骇道。

“没错!就是他!”李渊说。

从李世民进来,李渊的眼神就没有离开过他的脸,他一直在观察,观察他的表情变化。对于李世民那夸张的大骇,李渊并不相信,他不相信李世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所有儿子里,最擅长演戏的就是这个二儿子了。

“他为什么谋反?他一个庆州都督,如果没有人支持,怎么能……”

李世民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往太子身上引。不过,在他还没有说完时,李渊便说:“有人说杨文干谋反,是大郎的主意,二郎觉得可能吗?”

李渊的这一问,倒让李世民傻了眼,不知道该说什么。父亲问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是真想听他的看法,抑或只是在试探自己?李世民不知道,不过来不及思考了,只好说:“大郎为人淳厚,对父皇也很仁孝,怎么可能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来?”

“唉!朕也不相信大郎会这么做啊,可这两天,先是东宫的人来说,又是宁州刺史……朕也是不得不信啊!”李渊说。

“杨文干倒不足为患,儿臣愿意率兵去将那逆贼杨文干捉拿归案!”李世民说。

李渊要的就是这句话,他当即同意,并说:“此次你若能平定杨文干,朕就立你为太子!”

李渊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挠到李世民的痒处,这不就是李世民想要的吗?不就是他这次策划杨文干事件的目的吗?李世民兴奋不已,却只能将这种兴奋压在心底,假意道:“父皇!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啊!立储有长幼,太子是长子,儿臣怎敢窥视储位,万万不可啊!”

李世民一边说着,一边还伏地叩首。

李渊弯腰扶他起身,对他先是一番夸奖,接着又把太子李建成一顿训斥,还说大郎辜负了他的信任,已经不适合再做储君了,还说他已经决定了,要立二郎为太子。还说一直以来,他觉得在他的几个皇子里,最适合做储君的是二郎了。当然,李渊还不忘动情地说,大郎虽然做了如此忤逆之事,但念在父子之情上,是不会杀他的,可以封他为蜀王,让他去蜀地,那里位置偏僻,成不了什么气候……

李渊再次展示了他最擅长的“演戏”功底,让李世民完全相信了他的话。如果李渊给他说,他要杀了大郎,李世民只会觉得那是父皇的气话,而废太子的可信度也就不高了。可李渊说不杀大郎,还要立他为蜀王,这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