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大战薛举(第5/16页)
郝瑗也不客气,当即出计,说我们不如与割据一方的梁师都结盟。梁师都的北边是势力强大的突厥,如果我们在与梁师都结盟的同时,又与突厥结盟,三方势力,还能赢不了李唐?
“虽然李唐势力很强,可若我们三方团结起来,他们必定难以应付。说不定我们就此就能攻入长安,取代李唐。”
薛举一听,此计甚好,自己若有了这两方帮手,还怕什么秦王李世民?
然而,郝瑗的这个计策显然有些想当然了。李渊在起兵太原时,已经派使者刘文静和突厥议和了,突厥自然不愿为了西秦而去得罪李唐。因此,此计根本没能实施。
虽然对付李唐还没有什么好计策,但薛举的自信心却在逐渐恢复,野心也重新抬头。他下定决心,要用一场胜仗,赶走内心深处还残余的,一点点对秦王李世民的畏惧。
机会,终于来了……
第二十九节 浅水原第一战:祸莫大于轻敌
(3)
公元618年7月,薛举大举东进,他要用一场胜利,为自己雪耻,更让自己恢复斗志。
西秦军以迅猛的态势,入侵安定郡,随后又在安定郡兵分三路,一路主力(既有步兵也有骑兵)由薛举亲自率领,向高墌(今陕西长武北)方向进发;另两路则由骑兵组成,分别由东北、西南两侧向北地(今陕甘部分)、扶风二郡进发。
两支骑兵分别到达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时,薛举也已率军逼近高墌(今陕西长武北),势头很是凶猛。
薛举东进,李世民早已得知消息,不敢马虎,也率军向高墌赶去,并想再次比薛举更早到达高墌,以便能将高墌城做堡垒,与薛举打一场消耗战。
向高墌进发时,李世民已经决定深挖壕沟,坚壁不出。他想用最少的兵力,拖垮薛举。然而,李世民虽然如愿以偿地比薛举快一步抵达高墌,却因没日没夜的跋涉、过度疲累而生了病,患上了疟疾。
浑身无力的他,别说上战场指挥作战了,就是坐着都难受,虚弱得只能躺在床上。
这一仗看来是没办法亲自指挥了,李世民不得已,命人叫来行军长史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让他们替他指挥作战。怕刘文静和殷开山轻敌,李世民还特意嘱咐他们,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以守为主;还说薛举急于报上次在泾州的大败之仇,想必求胜心切,急于挑战。
“西秦军一路行军作战,粮草消耗不少,不足以维持很长时间。” 李世民斜倚在床上,有气无力道,“等我病好了!咱们看情况再战不迟!”
刘文静和殷开山嘴里答应着,心里却很不服气。刘文静觉得,薛举一路行军作战,还曾救援过与唐军作战的义兴王宗罗睺,军力和气力都有所消耗,不在敌人疲时战,又待何时?难道等他们恢复体力?
殷开山也觉得,李世民的“以守为主”打法太消极,太高看薛举了,于是便对刘文静说:“秦王这么做,是担心我们不能退敌。秦王太高看那薛举了,他有那么厉害吗?有那么厉害还会在泾州时被我们打得屁滚尿流?”
“司马说到我心里去了,那薛举本就自负,如今若知道秦王病倒,我们又龟缩不出,不知会怎么看轻我们。不如我们主动出击,既能让薛举知道我们的厉害,也能鼓舞士气。”刘文静说道。
刘文静在泾州亲眼见证了薛举上次的落荒而逃,对薛举根本就不看在眼里了;见李世民特意嘱咐他们不要轻举妄动,便觉得李世民有些小看了他的领兵作战的能力,很想表现一番。
殷开山的想法和刘文静一样,连连说:“长史说得是!长史说得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刘文静见殷开山认同他的观点,一激动又说:“秦王太过谨慎。那薛举,上次就被我们打了个仓皇而逃,如果不是秦王撤军,什么狗屁西秦,早就不存在了。我们这次可不能让他再跑了,一定要活捉!活捉薛举父子!”
殷开山又是一阵附和,他的立功受奖之心,更甚于刘文静。不过,殷开山还是有些担心李世民会怪罪,毕竟刚刚特意嘱咐过他们,他们这么做就是违背军令,于是有些为难道:“我们出击……秦王……秦王怪罪下来可担当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