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渊步步为营夺长安(第9/21页)
李渊不是其他人,这两种结果都没有出现。狡猾的李渊选择了先稳住李密,他要利用李密,假意和他联合,然后让他拖住洛阳的隋军。
李渊的信写得很真诚,不忘奉承李密,还说若夺得天下,他一定甘在李密之下。或许是李密太过自信,抑或是李渊的那封信写得太巧妙,李密竟然相信了,并且同意了李渊的方案,自己攻洛阳,以便拖住洛阳的隋军,让李渊顺利攻入长安。
李密不乏夺得天下之能力,但却败在了看错人,先是看错杨玄感,又看错李渊。兵者,诡道也!李渊和李世民,崇尚并践行的就是这句话。
李渊父子领兵从太原离开那天,太原像过年似的热闹,百姓们夹道欢送,看着走成扇形的三军:李世民带领右军走在右方稍前,李渊领中军在中间,李建成率领左军则走在稍左方向。
老百姓看着这支气宇轩昂的大部队向长安进发,觉得他们很快就会过上安稳殷实的生活了般,带着希望。
老百姓对李渊父子有信心,李渊父子也是信心百倍,觉得连老天都跟他们站在一起,他们没理由不成功。然而,刚刚走出太原城,晴朗的天就暗了下来,接着,那如同被一块黑布笼罩着的天空,突然像是被人撕开了一道口子,明亮是明亮了些,却先是闪电,再是雷,接着就下起雨来。
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淅淅沥沥,细雨绵绵,随后便越下越大,虽不至于是倾盆大雨,但道路却泥泞起来,更严重的是,周围的山石经过雨水冲刷,哗啦啦地往下掉,不仅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很可能还有泥石流下来,砸死人。
那时,他们距离霍邑还有三十多里路。
“看样子,这雨一时半会儿雨停不下来,找个安全的地方,安营休息吧!”李渊不得已,只得发出了这样的命令。
军帐是扎起来了,但躲在营帐里的士兵们还是不得不穿着湿漉漉的衣服。
“这样短时间还行,时间长了,大家肯定受不了!”裴寂有些担忧地对李渊说。
李渊何尝不知道这样久了,别说进攻长安了,就是能走到长安去都难。何况,这样的天气容易生病,真就到了长安,能有力气作战吗?李渊这几天的心情,就和那天气一样,先晴朗,再阴沉,现在潮潮的,很不舒服。李渊是个信天命的人,天气由晴朗变阴沉,再打雷下雨,他就有不好的预感。一路上也后悔,应该推迟几天出发,躲过这糟糕的天气。对李渊来说,天气的变化也就象征着变天顺不顺利。在他看来,天气从坏变好,意味着起兵会越来越顺利,反之,天气从好变坏,也就意味着起兵越来越难。
“莫非,我们这种谋反行为惹怒了老天?老天是在惩罚我们?”李渊是带着不安和愁绪,经历着从阴沉到下雨的。
“在太原就一切顺利,一出太原就困难重重,莫非只有太原才是我的吉地,一出这吉地,一切都不顺利了?”
李渊的长吁短叹,愁眉苦脸,没有瞒过一直紧跟在他左右,擅长察言观色的裴寂。迎合李渊惯了,再加上一路在雨水中艰难行进,裴寂也感到了吃力,也有不好的预感,便也叹了口气说:“这雨下得也太不巧了!太不巧了!”
裴寂的话正好触到了李渊的敏感处,忙问:“裴监,你觉得这会不会是老天在阻止我们行进?”
裴寂没有直接回答,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说什么?说就是“老天在阻止我们”,老天为什么阻止?阻止什么?行进还是谋反?这话说出来可是要担责任的,裴寂不愿意承担,也承担不起。
裴寂向来对于别人的提问,不喜欢给直接答案。于是,他转移话题道:“大将军,听说那刘武周又蠢蠢欲动,想趁我们攻长安,断我们后路。”
裴寂的话再次触到了李渊的痛处,这也是他最担心的,自己“出窝”去捣隋朝老窝,刘武周要是趁自己离开太原,又抄了自己老巢怎么办?如今,自己陷入泥沼,处在一个极度不利的位置,要是刘武周真攻太原,以留守太原的儿子李元吉的能力,很难抵挡得了刘武周的进攻吗?若那隋军又从各方向自己围拢,自己不就成了困兽了吗?何况,那去和突厥议和的刘文静还没回来,突厥会不会不答应?或者答应了又出尔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