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渊步步为营夺长安(第7/21页)

何潘人低头沉思,其实一直以来,他也想背靠一棵大树,这唐公岂不就是一棵大树吗?而且很可能还是一棵粗壮的大树。

“夫人说得有理!只是……若我何潘人带人投奔你们,唐公真会……”

“本娘子在此保证,以后你所带兵,绝不会少于你现在的人马!我家翁是惜才之人,且你和二郎是旧相识,定不会亏待你!”李秀英又说。

“好!那我们就下山!”何潘人一拍椅背说。

就这样,原本只有不到上千人的李秀英,一下子就收编了何潘人的两万多人。之后,她又一鼓作气,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起义军。

李秀英的势力大增,而每到一处,她都会成为焦点,她的女性身份和美貌,让老百姓称其为“李娘子”,而她那有男有女的军队,则被统称为“娘子军”。

就在李秀英带着兵马,响应父亲的时候,李渊的堂弟李神通也已经得知堂哥起兵之事,正联合各方力量,响应着李渊的起兵。

李渊的响应者如同那撒向天空的种子,在风的带动下,四处飞散,四处发芽,为他顺利攻进长安铺路搭桥……

第十四节 起兵第一仗:西河之役

(4)

李渊的起兵檄书传到各郡县,除了西河郡之外,其他郡全都纷纷响应。而这不响应的西河郡,又恰好位于太原之南,是李渊起兵南下必经之路。如果不是位置特殊,李渊连想都不用想它。

“怎么办?是绕过去还是?”李渊拿不定主意了。

“不能绕!这个地方必须拿下。”李世民说,他是怕纵容了西河郡后会留下后患。因为在响应檄书的各郡县里,并非全都是心甘情愿的,一定也有墙头草,之所以响应,是惧怕李渊灭了他,不想做那只出头鸟。一旦任由西河郡不响应,会让那些墙头草觉得不响应也没事,甚至倒向另一边,和他们做对。

“二郎说得有理!父亲,咱们一定要拿下西河郡,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杀鸡骇猴的作用。”李建成附和李世民道。

那时候的俩兄弟,还是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的时候,感情上也没有罅隙。

“就是,父亲,下令吧!我们好好打一仗,拿下西河郡,看还有谁不服?”李元吉看两个哥哥都支持打,也摩拳擦掌说。反正打仗的事,父亲又不会靠他,他乐得跟在后面吆喝。

“好!”李渊一拍桌子,大声说,“这场仗就当是我们起兵的第一仗吧,不仅要赢,而且要赢得漂亮!”

李渊把这场仗交给了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六月甲申,俩兄弟便带兵出发了,这是一次向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仗,也是李建成和李世民最心齐的一场仗。

西河郡不响应是因为高德儒。

当时,高德儒是西河郡的郡丞,此人没有多少真本事,既无勇也无谋,之所以能到西河郡做郡丞,全仗着他会拍马屁。两年前,高德儒还只是皇帝身边的亲卫校尉,之所以高升,是因为突然出现的两只孔雀。

有一天,高德儒看到两只孔雀落在朝堂上,突然灵机一动,去恭喜隋炀帝,说他看到有鸾落在了朝堂,而且还是两只。那鸾原本就有吉祥鸟之称,传说中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降落人间,隋炀帝一听,非常高兴,这不就意味着他治理的天下是盛世吗?看来人人都有自欺欺人的本事,越没有什么,越想用尽心力证明自己有什么。

“还有谁看到了?”隋炀帝问周围的人。不是他怀疑高德儒的话,他不会去怀疑,也不想怀疑,他只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

官场上不缺指鹿为马之人。皇上问谁看到鸾了,那些被问到的人,能说没看到吗?说没看到,不就意味着说大隋不是太平盛世吗?结果,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大家争着抢着说看到了。其实,那些人别说看到鸾了,就连那两只孔雀也没看到,可为了讨好隋炀帝,他们不仅说看到了,而且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来。

“恭喜陛下!”更多的人对隋炀帝说。

隋炀帝高兴极了,各地起义军频发,说他让大隋生灵涂炭,让百姓衣不裹体,食不果腹吗?如果真是这样,怎么会有象征吉祥,盛世的鸾出现呢?还出现了两只。

这一高兴,隋炀帝就大大奖赏了那些看到“鸾”的人。甚至还说,这种神鸟,只有吉人才能看到。既是吉人,当然要大大奖赏了。而那高德儒,因为是他最先发现的“鸾”,所以也就成了大隋的“第一吉人”,他最先向皇上汇报,也就成了“诚心冥会”之人。